站内搜索:
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科协 >> 政策法规 >> 内容
2022年常州市“科创中国”试点工作要点
发布日期:2022-05-27   来源:科协   浏览次数:   字号:〖

 

2022年,常州“科创中国”试点工作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中国科协和省科协关于“科创中国”的部署要求,紧扣“国际化智造名城 长三角中轴枢纽”城市定位,大力实施“532”发展战略,坚持会地联手、市区联合、部门联动,进一步聚焦重点、汇集资源、赋能产业、开放协同,促进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多方融合,推动技术、人才、资本全要素聚集,努力把常州建设成为“科创中国”试点“样板”城市,为打造“长三角创新中轴、产业中轴”作出积极贡献。

 

一、聚焦平台建设,开展“区域创新”提升行动

 

1、引进落地高端创新平台。紧扣“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产业,加强与中国电工技术、机械工程、检验检测和汽车工程、自动化等5个国家级学会联系对接,重点推进溧阳市设立“智能无人装备产业创新中心(院士工作站)”,金坛区蜂巢能源建设“常州新能源院士协同创新中心”和“常州市线缆产业技术研究院”,武进区建设“常州工业机器人联合体”,新北区新创碳谷创建“国家碳纤维复合材料检测中心”和“碳纤维及复合材料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会地联合平台。新增市级以上重大创新平台(含新型研发机构、实验室、技术(产业、制造业)创新中心、企业研究院、省产研院企业联合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等)15家。

 

2、提升创新载体能级档次。重点推进常州国家高新区、武进国家高新区争取分别前进1位、2位。积极推动江苏溧阳高新区争创国家级高新区,天宁高新区、钟楼高新产业园争创省级高新区。积极推广常州国家高新区企业创新积分制试点,加快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形成品牌效应。推动国家火炬常州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特色产业基地、西太湖细胞治疗前沿技术研究院、智能及新能源汽车检验中心等重点载体提档升级。积极推荐中德常州创新园创建江苏省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实现常州省级基地增至3家,推动中以常州创新园争创国家级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

 

3、发挥“科创中国”平台作用。加大“科创中国”数字平台建设力度。积极推进科创中国“常州科教城技转协同中心”协作点建设,加快平台数据对接和成果落地转化。组织引导100家以上常州科研机构和企事业单位进驻平台,进一步充实平台“问题库”“项目库”“专家库”三库,完善平台常州资源库,对接联通全国。加大“科创中国”数字平台应用力度。全年引导20个以上园区、创新载体、众创空间,300家以上科研和企业单位使用平台、对接资源。着力推荐我市单位(项目、个人)上榜“科创中国”先导技术榜、开源创新榜、青年创业榜、产学研融通组织榜等多项榜单,扩大常州科创影响力,争取常州“科创中国”排名进入全国前十位。

 

二、聚焦资源对接,开展“产业创新”推进行动

 

4、加强产业技术交流对接。对接国家级学会资源,开展学术交流面对面活动,围绕重点产业举办“中国机器人发展论坛”“碳纤维复合材料高峰会”“智能制造高端论坛”“第三届中欧低碳创新论坛”“蜂速·创未来”蜂巢能源第三届电池日”等专题学术交流对接20场次以上,促进行业技术创新。加大与国家级学会合作力度,对接更多的高端资源参与“世界工业与能源互联网暨国际工业装备博览会”、“中国常州科技经贸洽谈会”等市级重点展博会,提升展会规模和档次。

 

5、推进“智改数转”产业融合。贯彻落实“智能制造贷”和“智改数转三年行动计划”,激发企业“智改数转”需求。加快智能工厂、智能车间、智能制造示范区建设,全年实施1000个智能化技术改造项目。鼓励企业上云上平台,将核心业务向云平台迁移,全年新增上云企业3000家,其中星级上云企业150家。开展智能制造免费诊断,遴选优秀服务商为全市3000家企业提供智能制造免费诊断。围绕协同研发、精益管理等领域,建设解决方案资源池,研发应用15个智能化应用场景。加强标杆示范打造。支持企业打造智能工厂(车间)、5G全连接工厂、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灯塔工厂、超级虚拟工厂等,新增两化融合贯标评定企业60家。对接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资源,组建“智改数转”专业智库,推动建立“智改数转”评估和运行体系。

 

6、加速制造产业绿色转型。强化能耗强度目标责任评价,建立清单化动态化管理台账,加强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工作。打造绿色制造先进典型,引领绿色低碳发展,积极创建国家级绿色园区、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等,培育省级以上绿色工厂15家。鼓励推动工业企业实施节能技术改造,大力推广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促进新能源推广应用和资源循环利用,助力常州“零碳城市”建设。围绕“双碳”目标加大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作力度,推动公共领域车辆电动化,提升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度。强化部门联动,加快推进社会公共和专用领域充电设施建设。利用新能源汽车和充电设施监测平台开展“常电通”升级,提升服务能力。

 

三、聚焦成果转化,开展“企业创新”孵化行动

 

7、深化“揭榜挂帅”技术对接。对接“科创中国”资源,开展技术攻关面对面,探索“揭榜挂帅”工作机制,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促进技术对接。积极引导天合光能、中车戚研所、亚玛顿、细胞治疗研究院、天汇空间信息研究院、中以产业技术研究院等14家企业研究院联合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组织国级和省、市科技专家以“科技服务团”“首席科学家”“技术经理人”“科技镇长团”等形式,开展线上线下科技服务,壮大技术智库。举办2022全国高校院所常州产学研合作圆桌会议,实施项目需求精准对接。

 

8、推进“创新主体”提质提量。全年培育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产品)60家,新增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60家,新增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30家。认定高新技术企业450家,争取认定瞪羚企业200家以上、独角兽(潜在)企业6家以上。加快科技领军企业、国有企业、民营领军企业、平台型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成立科协组织。鼓励企业科协参与创新成果视频大赛、创新方法大赛、创新达人评选和示范企业科协创建。

 

9、构筑“科创服务”全链体系。加快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创基金+人才集聚”五位一体的全过程、全要素创新生态链。着力构建专业化、市场化的创新服务网络体系,推进全市科技服务业发展。培育打造“华罗庚科创月”活动平台,营造科创氛围。推进科技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新增科技服务业机构3家,全年吸引注册基金总数超过100家,累计达200家,管理资产规模超700亿元。大力开展科技信息成果推送,形成科技创新案例100个。引进“八戒”知识产权综合服务平台落地常州,推进常州科教城省级知识产权服务集聚发展区考核验收工作。

 

四、聚焦创新生态,开展“人才创业”助力行动

 

10、加大人才招引力度。以“龙城英才计划”为抓手,强化人才引育。建立院士专家联系服务机制,开展“常州籍院士家乡行”、院士慰问对接等专项活动,实现驻常院士零突破。组织开展“名城名校合作行,创新创业赢未来”、“高校校友会”等活动。新建(改造)人才公寓3万套,全年引进各类人才11万名。开展“科技外交官常州行”、“国际创业项目路演”、“海智面对面”等活动,征集海外人才信息300条,协议签约60项。全年引进顶尖人才项目10个以上、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30个以上、省“双创团队”2个、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400名以上。

 

11、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开展创新人才培育。实施青年人才托举工程,资助培养青年科技人才30名。举办创新方法培训班4期,培训创新人才120名。举办创新资源管理师培训2期,培养企业科技资源管理师100名。加大技能人才培育。实施职业技能等级(职业资格)认定取证6万人以上,其中高技能人才1.3万人以上。创建省职教体系人才贯通培养项目30项以上,职业院校获得省级以上技能大赛一等奖40个以上。

 

12、提升人才双创服务。按照我市“打造全国青年创新创业最向往城市”的目标要求,进一步提升双创服务能力。新增市级以上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等科技创业平台20家,其中省级以上10家。开展载体人员专业培训、创业导师队伍建设、绩效评价,引导创业载体提高服务质量,打造一批科创综合体、科创社区,提升创新服务层次与创业孵化能力。举办“国际创客周”、“常州科技创新创业大赛”、“常州创新方法大赛”、“科创沙龙”等多形式双创活动。编发《创业百问》、《常州人才政策汇编》等政策导览,推进政策落地,提升双创服务水平。

 

五、聚焦经科结合,开展“协同创新”融合行动

 

13、重点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加快电力(新能源)装备产业创新联盟、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中国(常州)数字城市与智能建造研究院、重庆大学溧阳智慧城市研究院、恒嘉华智能制造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新增市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100家(其中省级以上30家)。全面推进中以产业技术研究院、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西太湖细胞研究院等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建设。

 

14、重点优化科创融合生态。优化“创新政策速兑平台”、完善“创新常州”公众号、视频号、设立“创新专报”,发布创新国际化指数。打造“创新常州公开课”、长三角新赛道独角兽创新合作峰会等活动,营造创新生态。出台《“创新贷”信贷风险补偿业务操作流程》和《关于申报2022年常州市金融支持创新企业融资担保专项资金的通知》,推进资金链和创新链融合。

 

15、重点推进科创科普融合。制定科普工作规划。出台《常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5)》。发挥全民科学素质领导小组的协调推动作用,开展常州市公民科学素质监测评估工作,确保我市公民科学素质保持全省前列。加强科普媒体宣传。办好“科普资源网”、“龙城科普”微信号、抖音号等新媒体传播平台。举办科普面对面活动。以全国科普周、全国科普日为活动载体,聚焦“老、少、新”群体,重点开展“消除数字鸿沟”老年人科普行动、“双减轻负担

我们爱科学”青少年科技教育行动、“守法安全我在行”新产业工人志愿行动、“应急避险我知道”科普万里行活动等,全年举办各类科普活动1000场以上。加大科普设施投入。加速形成以社区特色科普馆、工业展示馆为骨干,各级科普教育基地和示范基地为支撑,基层科普设施及资源为补充,多元化投入为保障的科普设施体系,完成“一区一馆”,“一区一特”的科普馆布局。全年争创2个国家级、3个省级科普教育基地。

 

六、聚焦机制创新,开展“科创试点”创优行动

 

16、推动试点建设提质增效。围绕我市重点产业,开展技术平台精准对接,精准服务,提高国家学会对各辖市区重点产业服务匹配度。对各辖市区1-2个具有引领效应的重点产业提供特色服务,落实落细对接方案。以科技平台搭建、技术对接服务、海内外人才招引“三件套”为基础,推出更多的服务套餐。鼓励各辖市区探索试点工作新特色、新模式,推进试点工作走深走实。

 

17、推动试点工作有力有序。进一步压紧“科创中国”试点建设责任。完善工作例会、信息上报等制度,形成国家级学会与地方、市与辖市区和市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之间的联动工作机制,确保工作传导到位、衔接有序、整体推进。进一步加强试点工作经费的支持力度。支持重点项目、重点工作的开展。进一步做好试点工作宣传总结。及时总结挖掘试点工作中的典型案例和成功做法,积极协调国家级媒体宣传推广常州模式、常州经验,打造“科创中国”常州样板。

【返回顶部】【打印此页】【关闭窗口】
Copyright (C) 2013-2014 Changzhou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 Technology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常州市科学技术协会
地址:常州大庙弄32号 电话:0519-86619627 网站地图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99  苏ICP备0500361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