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长者模式
提高金坛市公众科学素养的思考与对策建议
发布日期:2007-12-21

 
  公众科学素养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基础,其总体水平决定着一个地区综合实力的高低,影响着一个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持续发展。在2007年金坛市创建为“全国科普示范”之际,为了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和分析金坛市公众科学素养状况,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实施“十一五”发展规划提供依据,为政府决策服务,有必要组织全市公众科学素养调查。
  一、金坛市公众科学素养状况的初步分析
  近年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都把提高公众科学素养作为一项基础性社会工程来抓,不断探索和创新科普工作的形式和内容,加大对科普工作投入的力度,开展了一系列声势浩大的科普活动。特别是《科普法》颁布实施以来,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科协和各有关部门齐抓共管,建立了有效的科普宣传教育机制,在广大城乡公众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据有关调查显示,了解金坛市科学技术协会的公众达69%。但是,因我市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数据空白,以2005年的江苏省公众达到科学素养标准的比例2.57%为依据,与国内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与美国(12.00%,1995年)等发达国家比,差距更大,究其原因,具体表现在:
  1、缺乏对科学研究方法和过程的理解。
  对科学研究方法和过程的理解与否,将影响思维方式是否科学,影响到科技创新的发挥,进而影响科举精神和科学思想的确立。缺乏一种科学精神,缺乏科学研究方法和过程的理解和掌握,缺乏对迷信思想和活动的判断力。这些都直接影响到我市公众科学素养的提高,从而影响到我市整体创新能力的发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2、广大农民群众科学素养水平偏低。
  拥有大多数人口的农村,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较低。由于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较多;农村最主要的职业是农林牧渔水利生产人员和家务劳动者;从文化程度看,农村中受教育程度比较低。形成了农村科学素养偏低的状况。
  3、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单一。
  媒体是影响公众科学素养的主要渠道,电视、电影和报纸、杂志、图书是金坛市公众获取科技信息的两个最主要渠道。我市公众利用科普设施比较低,在过去的一年中,参观过科技展览、博物馆人数不多,对于具有54多万人口位更全国百强县的金坛市至今没有市级科技馆。农村科普画廊不能满足需求,青少年科普活动场所少。存在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科普经费虽然有了较大增长,但仍然不足。
  二、提高金坛公众科学素养的对策建议
  综合分析调查结果,针对存在的差距和不足,就如何提高金坛市公众科学素养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要充分认识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重要意义。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公民科学素质是第一国力。国家的发展和强盛,必须依赖于全体国民良好的科学素质,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发挥优秀人才的重要作用,这些都要以全民良好的科学素质为基础。江泽民同志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指出:“要坚持弘扬科学精神,努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一个国家人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如何,从根本上决定着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科学素质的高低,对人们利用知识进行科学思维和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对社会生产力和精神文化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我们必须把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性的社会工程,全面加以推进。”因此,各级党委政府要从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从创建学习型、创新型社会和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强有力智力支撑的要求,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出发,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和省委、省政府在全省自主创新大会上提出要建设成为科技综合实力、区域创新能力、公众科学素质居于全国前列的科技强省的要求,切实加强对科普工作的领导,把提高公众科学素养工作纳入党政议事日程,把科普工作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表彰奖励对金坛市科普事业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努力提高科普工作水平,推动全市公众科学素养的整体提高。与此同时,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应带头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提高科学素质。
  2.要加强对义务教育阶段的科学技术教育。
  加强中小学科学技术教育,是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关键所在。要充分发挥义务教育阶段对中小学生普及科学技术教育的重要作用,为普遍提高公众科学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科学教育对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意义愈来愈被重视,美国制定的《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明确指出:科学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培养有科学素养的人。因此,把教育机构引进科学传播主体之一很有必要。为此,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对义务教育阶段科技教育的领导,要有计划地培养一支有较高科学素养的师资队伍,编写出适合义务教育阶段的科学技术教育的优秀教材。完善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全面普及推进科学教育课程,增强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整合校内外科学教育资源,建立校外科技活动场所与校内科学课程相衔接的有效机制。在搞好课堂科学教育的同时,大力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组织科技工作者与中小学生开展面对面的科普活动。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化艺术等机构和团体要加大面向中小学生科技传播的力度,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要切实提高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质量,加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科学教育内容,发展针对农村校外未成年人的非正规教育,为他们提供更多参与科普活动的机会。要重视社区和家庭教育在提高青少年科学素质中的重要作用,营造良好的青少年科技教育氛围。
  3.要逐步缩小城乡公众科学素养的差别。
  目前,我市公众科学素质的城乡差距十分明显,广大农民享受科学教育、传播与普及公共服务的机会远低于城市居民。如果广大农民的科学素质没有显著提高,我市公众科学素养的提高就难以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讲,提高公众科学素质,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民。要在广大农村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风尚,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要着眼于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制定《金坛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建设规划》和《金坛市农民科学素质教育大纲》,指导面向农民的各类科学教育活动。大力开展农民科技培训,结合实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农村党员基层干部适用技术和市场经济培训计划、绿色证书工程、星火科技培训专项行动等。开展针对性强、务实有效、通俗易懂的农业科技培力。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技下乡和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科普活动,探索科技人员与农民互动的科技咨询服务长效机制。加大农村基础科普设施投入力度。积极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科技培训。建立健全农村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服务组织网络和人才队伍,加强农村基层科普能力建设。
  4.要针对不同群体,加强科普教育工作。
  针对我市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众在性别、年龄和收入水平分布上存在较大差异,设立不同载体和内容,开展科普活动。
  针对女性基本科学素养低于男性的实际,进一步加大妇女普及科学知识的力度,特别是要加大对农村妇女普及科学知识的力度。引导妇女树立科学的思想观念,促进妇女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大力开展移风易俗的科普活动,提高广大妇女群众抵制各种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的能力。
  针对我市低收入人群科学素养较低的实际,要加大对他们科普宣传教育力度。要把这部分人群作为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重点人群之一,切实制定好帮扶、教育的具体措施,努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和依靠科技致富的能力。
  要逐步形成党委领导、政府推动、部门协作、全民参与的科普宣传新格局。要充分发挥科协优势,依靠社会力量,整合科普资源,广泛、深入、扎实地开展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的科普活动。应在继续办好“农函大”、街道科普学校、科普画廊、科普橱窗、科普示范基地的同时,采取分地区、分人群、分阶段、滚动式的工作模式,不断创新科普工作的内容和形式、手段与载体,特别是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站等现代传媒,使科普活动更富有针对性和时效性。要尽快设立媒体科普专栏,有关部门要制定相应的规定,在电视、广播、报纸、网站等媒体上保证基本的公益性科普节目时间。电视节目编排应安排在较好时段播放,以提高收视率;报纸要设科普专栏:加强科普网站的建设和投入,充分利用其信息的丰富性、时效性、开放性的特点,为越来越多的公众提供优质的科普信息。
  5.要加大科普经费投入,加快科普设施建设。
  各级政府要按照《科普法》规定,使科普经费随财政收入稳步增长。要切实加强科普设施建设,“十一五”期间,要把科普场馆建设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和基建计划。有条件的中心镇,要按照布局合理、功能实用的要求,建设相应的科普教育活动场所。各地要创造条件,努力为科技人员继续教育、学术交流等提供活动场所,完善对经营科普文化产业的扶持政策。鼓励社会各界和海内外热心科普事业的团体和个人捐赠科普事业,建立科普基金,并按《科普法》的规定给予相应的税收优惠。加大对科普画廊和科普活动场所的投入,因地制宜建设科普文化广场,社区科普学校、社区科普图书阅览室、农村科普图书室、科普文化公园等科普事业。尽快落实金坛市科技馆建设规划和基建计划。
  6.要建立金坛市公众科学素养定期调查机制。
  目前,世界发达国家和国内一些省、市科协,都已相继建立公众科学素养定期调查的制度。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本身也是一次影响大、范围广的科普宣传活动,对于提高公众科学素养水平有着导向和推动作用。近年来,市镇科协和有关部门,创新了各种科普工作载体,科普工作成效显著。为了能更全面客观反映我市公众科学素养的状况,有必要开展首次科学素养调查并建立起定期的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机制。建议每2年左右时间组织一次全市公众科学素养调查,为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制订政策和工作方案提供依据。

 

主办单位:常州市科学技术协会

地址:常州大庙弄32号

电话:0519-86619627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99

苏ICP备0500361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