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长者模式
繁荣科普文化的几点思考
发布日期:2007-09-19
 

人类从原古走向现代,从愚昧走向文明,人类文明的每一进程都离不开科学。科学就像一盏明灯指引着人类,每一次科学发现,每一项技术发明,都开创了一个时代的新纪元。因此,人们对科学的崇尚,对科学的追求更是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是一个民族创造力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立于世界不败之林的重要保证。

近来,文化这个话题特别受人关注,不仅仅是对文化产业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新增长点的思考,更是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灿烂文化,唤起国人增强民族自豪感,反思新生代青年们推崇西方文化,漠视本国文化的倾向。因此也就有了国文、四书五经、儒家文化的重拾和津津乐道。正是在这种氛围下,结合学习国务院关于《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笔者便有了一点科普文化的思考。虽然思考的还不全面,但对于科普工作的思路、努力方向多少有一点帮助。

科普文化这个话题既熟悉又陌生。要说熟悉是因为许多人把科普宣传和教育的载体、科普宣传活动,笼统地说冠以科普文化,抑或是科普文化产业的耳熟能详,人们觉得科普文化是很熟悉的话题。地方性或全国性的科普文化产业论坛比较多,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人们对科普文化产业的关注大于对科普文化繁荣的关注。事实上,科普文化产业不等同于科普文化,显而易见,前者是产业,后者是文化。只有在繁荣科普文化的前提下,才能加快科普文化产业的发展,科普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又进一步促进科普文化的繁荣。科普文化的陌生是因为科普文化没有引起人们系统的思考,科普文化滞后于时代发展的人们对于精神的需求,在大众的意识里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概念。繁荣科普文化,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科普文化氛围,全社会都来重视科普文化建设,使更多的人了解科普、接受科普,对于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必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一,科普文化的繁荣要鼓励和支持科普创作,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科普创作队伍,创作出更多的科普精品作品。科普创作包括科普书刊、杂志、画报、音像制品、科普展品、展具、文艺作品创作等。如我们组织编写《百姓科普系列丛书》、《农民科技致富丛书》、《常州科技导读》、《常州科协通讯》,编排并巡回演出的科普剧《小城故事多》等,都属于科普创作的范畴,是针对不同人群进行科学普及的优秀科普作品。眼下科普作品的市场占有效低,适合青少年、农民群体需求的作品更是寥寥无几。由于科普文化作品的薄弱和科普阵地的缺失,给了外来快餐文化的可乘之机。于是,国外用数码技术合成拍摄的大片,便只给了青少年刀光剑影的情节刺激,却很少有人思考科幻片拍摄过程中的科技含量。因此,呼唤科普精品作品的出现,优秀的科普文化占领文化阵地,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激发人,给大众更多的精神食粮,便是科普文化繁荣的首要。

第二,科普文化的繁荣要加大公共科普设施建设的投入,尤其是城乡、农村公共科普设施建设的投入。科普设施包括科普画廊、宣传栏、电子科普画廊、电子触摸屏、各类科技、文化场馆、科技文化园区、科普主题公园、科普示范基地等。科普设施既包括了传统的科普设施,同时也包括了随着科技进步出现的科技含量高、信息量大、易于人们接受的科普设施。科普设施的建设,不仅是一个地区科技、文化、文明程度的象征,更重要的是在全社会营造了全民接受科普教育的氛围。在农村投入科普设施的建设,给农民更多的接受科普知识、提高科学素质、促进生活方式转变、改善生活质量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给农民带来公共设施的阳光普照,也是城乡统筹、缩小城乡差别的重要举措。如我们科协在科教进社区的立项研究中,对社区科普画廊进行了统一规划、设计和建造,小区中的质量高、功能全、美观的科普画廊,成为了居民休闲的好去处,同时也成了小区中一道景观;在镇、村规划建设中科普画廊和科普宣传栏、在社区中投放科普电子触摸屏,规划中的电子科普画廊和呼吁政府筹建科技场馆等都是为我市加大科普设施建设、营造科普文化氛围的有力举措。

第三,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在繁荣科普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在信息时代,传播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便有了在大学中设置科普传媒课程的呼声。传媒的时效性、便捷性、轰动效应、影响力是显而易见的,充分利用大众传媒进行科普宣传,成为科普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科普宣传在传媒中途径主要是电视、电台、报纸、网站等。从2005年常州市公众科学素质调查结果显示,公众从电视获取科技信息为95.7%,报纸杂志中获取信息为74.0%;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公众从网络中获取信息增长速度也很快,从调查结果显示,我市 2003年到2005年上升了7.8个百分点。从2005年开始,我们在常州电视台开播了“科普大篷车”栏目,为广大市民接受科普提供了便捷的渠道。目前,在报纸、电台中设置科普栏目较少,这一缺陷有望在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过程中得到改进。网站,常州科普之窗是科普宣传的重要阵地,是公众从网络中获取科普知识的主要途径,也是公众获得科普法规、政策、科普工作方法、手段的主要平台。提高传媒在科普文化阵地建设的重要作用的认识,加强媒体在科普宣传工作中突出地位,也体现了各级政府、各部门在科普工作的理念,这与《纲要》中提出的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政府推动是密切相关的。

第四,开发和利用科普资源也是繁荣科普文化的重要内容。科普资源很多,这里主要强调科普人文资源和科普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从目前如火如荼的世界遗产的申请中得到启示,文化底蕴深厚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留给人类的财富是无穷的。开发和利用具有科技含量大、历史悠久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科普资源,给人以启迪、摧人以奋进、引发人们科学的思考,也是科普教育的重要平台。如都江堰水利工程,有2200多年历史,是全世界上年代最久、唯一留存、至今仍然发挥巨大、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世界水利工程。都江堰水利工程融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为一体,是中华民族智慧、文明、科学创造的结晶,引起了世界各国的专家、学者们的浓厚兴趣。针对都江堰水利工程而召开的国际学术论坛就足以说明,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个巨大的科普资源,开发和利用科普资源,对于科普文化建设有着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造福子孙万代的作用。

第五、弘扬科学的人文精神,以促进科普文化建设。科普文化的提倡和繁荣,是解决人的精神世界的问题,科普工作就是在全社会弘扬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人文精神的重要组织部分,科学的人文精神,是人们长期探索自然、生产实践而形成的,对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有着潜在推动力。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能够形成科学的人文精神,那么,这个国家的创造力将会大大提高。科学的人文精神,可以通过科普的有效手段,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开展科普宣传和教育而实现的。关键是致力于营造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思想和方法的社会氛围。德国的工程师是世界上最好的,制造工艺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这与许多德国人自家建有工作间,工作之余,动手制作各种各样自己喜欢的装置的人文环境是密不可分的。试想,在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能够形成人人爱科学、用科学、善于探索科学的人文精神,那么整个社会的潜力将是无穷的。通过科普的手段达到科学的人文精神的形成,必将促进科普文化的繁荣,那么,这个国家、民族就会迸发出无穷的创造力。

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主要有政策法规、经费投入、队伍建设三方面的保障措施。笔者认为,加强科普文化建设,繁荣科普文化,不仅是科学知识的普及、科学精神的传播、科学思想的深入人心等方面在全社会营造浓厚氛围,而且对于丰富科普内容和形式、拓宽科普宣传领域、改进科普宣传手段、增强科普宣传效果都是极其重要的。因此,从加强科普文化建设,繁荣科普文化入手,对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将是一条成功、希望之路。

 

主办单位:常州市科学技术协会

地址:常州大庙弄32号

电话:0519-86619627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99

苏ICP备0500361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