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社区科普工作必须着力解决存在的几个问题 |
发布日期:2007-09-19 |
社区作为城市的细胞和基本组成单位,在现代城市的发展和承接诸多社会职能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城市居民的聚居地,城市科普工作的重点在社区科普,社区是科普工作的主阵地和重要场所。但是普遍存在缺理念、缺人手、缺经费、缺设施、缺手段等问题,严重制约着社区科普工作向纵、深发展,导致部分社区科普工作流于形式或应付检查或按部就班。要富有成效地开展社区的科普工作,提高公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就必须认真研究和致力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必须着力解决社区科普工作缺经费的问题 经费是开展科普活动的基本保障,否则将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市场经济条件下仅依靠财政的力量是无法保证科普工作需求,也是很不现实的,社区科普活动经费要从单纯依赖财政型向多元化资金筹措机制转化。社区科普要注意充分发挥驻区单位和行业的优势,通过联办、赞助等方法多方筹措资金保障科普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是必须着力解决社区科普工作缺人手的问题 科普是公益事业,是一项长期任务,为保证社区的科普工作顺利进行,必须使社区的科普工作有机构、有队伍、有组织网络。在街道科协的指导下,社区要成立科普工作领导小组,社区主任兼任领导小组组长。在队伍建设上要特别注意发挥社区科普人才资源和科普志愿者的作用。将社区离退休专家和驻区单位中专家、学者组织起来,组成专家科普讲师团、咨询服务团,解决社区科普师资困难。将社区科技工作者、教育工作者、离退休科技人员和热心科普事业的积极分子组织起来,建立社区科普志愿者队伍,承担社区科普活动的组织、宣传和辅导任务。将社区专业人才和技术骨干组织起来,组成社区科普服务队,解决居民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形成区、街道、社区较为稳定的三级科普组织网络,形成合力,齐抓共办,改变目前仅靠一、二个专职人员抓科普的现象,为社区的科普工作提供可靠的人员保证。 三是必须着力解决社区科普工作缺阵地、缺设施的问题 科普设施是社区居民参加科普活动,接受科普知识传播的主要场所,也是社区开展科普活动的必备条件,但仅靠政府投资兴建,一时难以完全实现,社区科普设施要从单纯依靠政府投资兴建向政府与社会各界共同投入和社区科普资源共享方面转变。社区资源共享,科普阵地共建是科普进社区的硬件保障,也是社区科普工作中值得提倡和实践的好方法。要依托社区服务中心的建设,以及驻区各单位的科普资源和优势,共建科普活动阵地,如建立社区科普活动室、科普图书室、科学健身室等。要积极动员辖区内的大专院校、科技型企业共同参与科普公益事业,共建社区科普教育基地,如科技馆、博物馆、标本馆、实验室、科技中心等,真正做到联合发展、共同管理、造福民众。同时要充分发挥社区现有的科普画廊和科普宣传栏的积极作用。 四是必须着力解决社区科普活动缺手段的问题 传统的社区科普工作往往就是组织一些讲座、分发一些宣传资料、出几期宣传板报,这样很难适应不同人群、年龄、职业、文化层次、兴趣爱好的社区居民的需求。这就要求科普活动的形式与内容不能千篇一律一种模式,而应针对不同的科普需求组织不同形式与内容的活动。 首先,要从社区居民的生活和实际需求入手,变“要你学”为“你要学”。社区科普活动要让老百姓参与、接受、入脑、入心,就要在内容、形式和手段上下功夫。生活中的科学和身边的科学应是内容方面的首选,浅显易懂、形象生动、因人施教、雅俗共赏应是形式和手段方面发扬与创新的要素。通过鲜活的事例和身边科普问题的解决,培养居民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意识的形成和科学素养的提高,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积极配合、不断提高。 同时要积极探索将科普与文艺、体育、文化等形式相结合,在趣味与娱乐中接受科普。科普作为促进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基础,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它的传播当然可以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多种方式与载体融合。如利用文艺演出的形式在节目中说科普、唱科普、演科普,利用体育健身的方式宣传相关的科普知识,利用文化传播的方式融入科普的内容等都是近年来经过实践检验的有效途径,应在此基础上继续挖掘和创新,让社区居民在轻松愉快中接受科普知识的传播与教育。 创新是民族发展不竭的源泉,是永恒的主题。社区的科普工作只有在市、区、街道科协的指导下,遵循“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的原则,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努力使科普活动经常化、制度化和系列化,把科普真正办成群众听得懂、学得进、用得上的实用性活动。 |
主办单位:常州市科学技术协会
地址:常州大庙弄32号
电话:0519-86619627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