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亿晶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孙铁囤速写
【人物档案】
孙铁囤,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博士后,中国光能源研究会秘书长,常州市归国留学人员协会副会长,江苏大学特聘教授。1995年创建上海交大太阳能研究所,组建全国最早太阳能中试线。现任常州亿晶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是江苏省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2008年获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
看上去文质彬彬、书生气十足的孙铁囤并不是“安份”的人。2006年5月,他毅然告别大上海,正式加盟常州亿晶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到亿晶光电来的,还有他的同事刘志刚博士和学生潘盛等人。
以2名博士、3名硕士为核心的科研团队,很快成了亿晶光电科技创新的强大后盾。也就是孙铁囤来公司几个月后,在他的倡议下,公司投资2000多万元建立了金坛市太阳能光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去年已升级为常州市光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企业科技人才提供了充分发挥才能的平台,已取得国家发明和实用专利12项。
“除了出差在外,平时我在办公室和实验室的时间几乎各占一半,我更喜欢在实验室里的感觉。”3月5日,孙铁囤在去实验室的路上向记者介绍,当初他留学归来回到上海交大任教并出任太阳能研究所所长,同时被聘任为一家电气公司技术总监兼副总经理,企业效益短时间从2000多万元猛增至6亿元,他认为到企业直接从事光伏产品研发,个人作用也许能发挥得更大些。于是,他选择了亿晶光电。
光伏产业链中,电池生产线是核心技术,孙铁囤和科研团队的到来,使亿晶光电从前道向后道延伸,完成光伏系列产品从低端到高端的过程。2007年5月和10月,孙铁囤自行设计的两条生产线先后建成投产,公司从而成为国内产业链最为完整的光伏企业之一。
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读博士后期间,孙铁囤和几个中国留学生同住一个套间。回国后,他们中的几位分别在几所大学当系主任,经过权衡,综合考虑地理位置和学生就业等因素,孙铁囤选择了江苏大学作为校企产学研合作伙伴。双方共建联合研发中心,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科研实力,并帮助江苏大学建起了太阳能研究所,为高校光电学科建设作出了贡献。
孙铁囤说,他需要一只眼睛盯着国内,另一只眼睛瞄准国外。为解决现有烧结设备耗能过大难题,亿晶光电与日本一家企业联合研制无网带烧结设备,已试制成功,是国内惟一有明显降低能耗、提高产品质量的关键设备。在他和秦玉茂等人的努力下,公司先后通过上海SGS认证机构的CE认证、英国BSI标准协会的ISO9001:2000质量体系认证、德国VDE认证,拿到了企业产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信用、质量和安全“绿卡”。
2008年8月,孙铁囤和他的团队迎来了“收获期”,亿晶光电几乎同时被命名为“国家博士后工作站”和由科技部授牌“国际科技合作基地”。9月23日,由孙铁囤牵线,亿晶光电与国内光伏产业研发、生产的引领者上海交通大学校企合作,双方同时成立技术合作中心,并在上海交大设立“亿晶光电人才基金”,用于上海交大光伏行业本科生至博士专业人才培养,上海交大太阳能研究所教授兼职亿晶光电博士后工作站导师,指导企业开展光伏产学研活动。
紧接着,亿晶光电申报的“低成本高效率太阳能电池银浆产业化”被列为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获资助资金1250万元。这一科技项目,填补国内空白,打破国外少数几家企业的长期垄断,进一步提高亿晶光电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
“从当年决定出国留学的那一刻起,我就想自己一定会回来,因为太阳能在中国的市场潜力最大,中国制造也是最好的。”令孙铁囤自豪的是,亿晶光电团队力量越来越强,已有3名博士、20名硕士、300名专科生,这是公司最大的财富。去年公司产值、利润又一次实现了翻番,销售达31亿元,利税4.3亿元。以亿晶光电为龙头,金坛市占地700公顷的光伏产业园已获省外经厅批准授牌,正在筹建之中。一个人带来一个团队,一个团队带动一个产业,将由孙铁囤在金坛演绎成一个真实的故事。
孙铁囤感言:假如说亿晶光电短短几年的发展称得上是裂变的话,那我想这主要得益于公司已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又有足够的资金作保证,是我们管理、技术、营销团队完美结合的成功。阳光总在风雨后,此时的我们会更静心练好内功,专注重大成果转化,相信全球经济动荡过后,我们依然是光伏行业的排头兵。
(摘自《常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