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产业发展的灵魂
溧阳市戴埠镇有一个牛场村,全村1020个农户中有550户种植南天竺,总面积2000多亩,是远近闻名的南天竺专业村。2011年度,南天竺产出面积1400亩,出售商品苗9100多万株,产值7280多万元,平均亩收入4.2万元,户均产值13万元。村级可支配收入120余万元。
坏事也能变好事
牛场村位于宜兴市横山水库上游的边缘地带,有一部分田长期依靠水库水来种植水稻。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宜兴市将横山水库作为饮用水源加以保护,停止稻田灌溉用水。无奈的牛场人只能将这部分水田改种旱作物。山芋、大豆之类的旱作物效益低下,有些人开始探索种植其它经济作物。蒋良友到山上挖来南天竺的自然苗栽在自己田里做试验,年底上市竞卖到3~5元一棵的好价钱。为了扩大栽培面积,他花钱到安徽广德山区收购自然苗,每亩密度达2万多株,亩收入达8万多元。效益比种植水稻提高近百倍。受效益的驱动,越来越多的牛场人种起了南天竺,小山村由此走上了致富路。
改栽为种效益增
南天竺面积越来越大,自然苗已供不应求,价格上涨,效益低落。怎样继续发展,成为牛场人面前的一道难题。能否用南天竺的种子直接种植,蒋良友等人又开始进行新的试验。南天竺的种子表层有一层蜡质层,阻碍种子吸水,难以发芽。几经失败后,他们采用湿沙保藏的办法对种子进行脱蜡处理,获得了成功。从2004年开始,该项由牛场人自己发明的技术被种植户广泛应用。每亩的种苗成本从4000多元降到1000多元。田间栽培密度由自然苗的每亩2~3万株增加到8~10万株。2009年,蒋良友的10亩南天竺苗圃产苗100多万株,每棵售价2.5元左右,当年总收入250多万元。全村的种植户也都效益大增。种子育苗的成功,又促进了种子生产的发展。2011年,南天竺的种子售价达每市斤60元。蒋良友当年收获种子5000余斤,自留2000斤,出售种子3000余斤,收入近20万元。村上的繁种户都取得了好收益。
科技应用添活力
怎样提高南天竺的成苗率、生长速度和商品苗规格,在技术应用上还没有见过成功的报道。聪明的牛场人借助蔬菜和其它苗木培育的成熟技术,试验着把它嫁接到南天竺的生产中,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如小拱棚保温育苗技术,有效地起到了保温保湿,增加有效积温,提高了成苗率,加速了南天竺的成长速度,提高了商品苗的档次。他们还把测土配方技术、化学除草技术成功地应用到南天竺的栽培生产中,提高了苗木品质,降低了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
组织引导促发展
南天竺作为牛场人的支柱产业,必须接受市场的考验。面积大了,数量多了,竞争也日趋激烈。压级压价,低价抛售,无序竞争的情况屡有发生。政府对南天竺产业的组织引导显得尤为重要。2012年,戴埠镇成立了南天竺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对南天竺产业的发展作出长远的规划、设计,指定了发展蓝图。建立了园区领导班子和技术队伍,实行招商引资,开展技术培训,加强品牌建设和市场窗口建设。目前,园区总投资已达5200万元,开发面积达3200亩。区内已建成水泥路15公里,沙石路10公里。一个沿园区主干道的种植带和磨恒坝、南洋、下西窑三个集中种植区的基本格局已经形成。他们计划用3年的时间,把南天竺的面积扩大到1万亩以上,把南天竺产业园建成集生产、销售、休闲、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特色产业。(溧阳戴埠镇科协 刘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