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传统制造业基础雄厚,但是在长三角地区,与苏州、无锡、杭州、宁波等地级市相比,常州制造业竞争力量不突出,尤其是规模以下制造企业存在产业层次不高、产业集中度较低、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产业关联度不高、产业布局较分散等问题。课题组针对这些问题,以企业的创新动力为切入点,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用分群抽样的方法选择133个企业样本,开展了常州规模以下制造企业创新动力的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
一、常州规模以下制造企业创新动力的现状
1、常州规模以下制造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障碍因素
课题组利用SPSS16.0软件对这133个企业样本数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EFA),利用正交旋转,并提取5个因子,探索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障碍因素。定性分析显示当前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因素制约着常州规模以下制造企业技术创新:第一是企业内部对创新管理方面的问题,表现在企业缺乏战略目标、缺乏创新文化、缺乏激励机制和缺乏创新精神;第二是企业认为创新成本高、风险大、回收期长,加上缺乏资金,制约了企业的创新能力;第三是创新外部环境的因素,表现在缺乏政府优惠扶持政策、创新易被模仿和假冒、缺乏创新伙伴和国家标准、税收、政策等外在因素限制;第四是缺乏创新信息和创新人才;第五是企业对创新所持的态度,表现在缺乏创新精神或者认为市场竞争压力不够大,不需要主动创新。由此可以发现:常州规模以下制造企业技术创新动力不足的主要原因在于企业自身的内部原因,即内因;其次才是外部创新支持、创新环境的原因,即外因。
2、常州规模以下制造企业技术创新具体事项调查
(1)创新资金的主要来源。调查显示常州规模以下制造企业技术创新的资金绝大多数来源于自有资金(占43.7%)和银行贷款(占29.4%),极少部分资金来源于政府资金(占4.6%)、企业间拆借(占5.9%)、外资投入(占4.2%)、民间资金(占6.7%)和风险投资(占5.5%)等方式。
(2)技术创新信息的来源。常州规模以下制造企业技术创新信息的主要来源有:企业内部信息(占12.9%)、消费者信息(占13.1%)、供应商信息(占13.4%)、行业内其他企业信息(占13.9%)和技术市场信息(占11.5%),其次是:行业协会信息(占6.9%)、商品交易会和科技(占7%)、专利文献(占6.5%),少部分来源于高校信息(占4.5%)、研究机构信息(占3.8%)、政府部门信息占3%)和国外考察(占3.2%)。
(3)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对于政府政策方面,调查显示常州规模以下制造企业最期盼政府能够在“税收减免”、“金融支持”和“知识产权保护”三个方面提供外部环境,以促进企业的创新活动。对于外部盈利性支持系统方面,调查显示常州中小制造企业的技术创新最希望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其次是“其他技术创新社会服务机构”、“赢利性企业孵化器”、“风险投资基金”,最少的是“咨询公司”。
(4)技术创新的方式。常州规模以下的制造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活动方式中本企业独立开发的占31%、同其他组织合作开发的占69%,说明大部分企业会选择借助外力合作进行技术的创新。其中,同中外合资企业、外商独资企业合作开发的占(17.3%),同科研机构或高等院校合作开发的占(16.3%)、同其他内资企业或机构合作开发的占(35.6%)。
(5)技术创新的中止与失败。常州规模以下制造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终止、失败的原因按程度依次为:缺乏技术人员(73)、技术不成熟(58)、新技术与企业生产水平不匹配(35)、工程化阶段缺乏资金(30)、缺乏市场销售渠道和服务(28)、受到技术仿制和进口的冲击(28)、出现更新的技术(25)、做市场调查或预测不准确(21)、受政策和法规限制(19)、受政府部门干预(7)。可以看出,缺乏技术人员、技术不成熟、新技术与企业生产水平匹配等因素是常州规模以下制造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终止、失败的主要原因。
二、常州规模以下制造企业创新动力的对策研究
1、建立常州规模以下制造企业技术创新的力学模型
在综合考虑企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支持系统和成长路径的技术创新特点,借助海尔的斜坡球体理论,课题组提出规模以下企业技术创新机制的力学模型,如下图所示。
从模型可以看出,规模以下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就如斜坡一个球体,其技术创新不仅与自身有关,还受到外部许多作用力的影响。规模以下企业的技术创新,必然是一个面对竞争压力C、发挥成长动力E、借助外部推动力D和拉力P、克服障碍力O的过程。同时,规模以下企业的技术创新的结果有可能促使其技术水平的相对提高,也有可能导致技术水平的相对落后,甚至技术水平的绝对下降。
图:规模以下企业技术创新机制的力学模型
◆技术创新的竞争压力C。当前,常州规模以下企业面临的压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产品的附加值低、同质化竞争激烈,致使企业的盈利能力有限;二是包括劳动力、原材料、土地、中介服务等价格的上升,造成企业的成本持续上升;三是人民币对外持续升值,给那些出口型企业造成的压力;四是银行融资困难,许多规模以下企业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
◆技术创新的成长动力E。企业的成长动力主要来自资本投入者的原动力、企业家能动力、员工能动力、市场竞争压力四个方面。本次调查反映规模以下企业技术创新的成长动力不够乐观,主要表现在企业主的创意意识不强,部分企业认为市场竞争压力不够大、不需要主动创新。企业主是规模以下企业创新的原动力,并始终扮演着决定性作用。此外,创新本身是高风险的,调研发现许多规模以下企业内部缺乏创新的激励机制,在这样的情况下,员工、客户参与创新的积极性将受到揭制。当前必须要挖掘企业创新的成长动力。
◆技术创新的推动力D。由来自企业外界的非营利性支持因素构成,具体包括宏观的法律法规、政府政策(如财政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产业政策等)、政府行为(如科技创新支持计划、研究开发基金、政府主导孵化器等),这些外部的支持性因素对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十分重要。
◆技术创新的拉力P。主要是来自中小企业外部的以营利为目的各种促进技术创新的相关因素,如风险投资基金、赢利性企业孵化器、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社会服务机构等。课题组认为需要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在后工业化苏南经济的发展到来之前,生产性服务业将促进工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服务。
◆技术创新的障碍力O。常州规模以下企业存在诸多方面的技术创新障碍力,但调研显示令人担忧的是障碍力主要来自企业自身(创新管理、创新意识、创新激励等),也就是内因因素;此次才是缺乏人才、资金、政策等外部条件,也就是外因。由于内因是主要矛盾、外因是次要矛盾,常州规模以下制造企业的创新的障碍力首先需要解决的是企业自身的内因,然后才是外部的创新支持系统。
2、提高常州规模以下制造企业创新能力的具体对策
(1)建立创新的核心机制。中小企业的竞争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相对于竞争对手更能显著地实现顾客的价值,中小企业的长期生存和发展需要有相对持久的竞争优势,而核心产品形成的竞争优势较小且难以持久,如何更好更快地实现顾客的价值成为关键。因此,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核心是顾客价值(CustomerValue),在技术创新的道路上,始终不能偏离顾客价值这个核心。
(2)树立创新主体对创新的正确认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核心系统外围的是主体和客体系统。由于规模、资金、信息、人才等客观限制因素,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区别于大企业,企业家不仅是技术创新战略战术的制订者,同时又是领导者和组织者,毫无疑问,企业家是常州规模以下制造企业技术创新的领军人物,企业家及其精神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从课题的调研结果看,部分规模以下制造企业的企业主对创新认识不够,表现在缺乏技术创新的管理、没有建立创新的企业文化、缺乏明确的企业战略目标、企业内部缺乏创新的激励机制等,这些都不同程度地限制了企业的创新活动。
(3)全面认识创新的客体。课题组提出常州规模以下制造企业实施全面创新管理的总体概念框架,企业的全面创新仍然需要全员参与、全时空进行,并且认为全面创新正作为中小企业创新管理的新模式。所以,常州规模以下制造企业技术创新的协调系统同样是全时空的,它通过企业全方位的沟通平台、技术创新组织的柔性、技术创新要素投入、技术创新与市场适应等环节实现。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可以看出,常州规模以下制造企业仍以价值创造为最终目标,以培养核心能力、提高持续竞争力为导向,这反映了企业使命的共同本质。第一层次的创新要素有四大方面,分别是战略、市场、技术和管理,这是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主要方面;特别是对于经营时限不长、规模较小的企业,战略、市场、技术和管理这四个方面的创新是首先需要面临的创新挑战。第二层次的创新要素是制度、文化、组织和商业模式等方面,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主营业务、经营地域范围、行业竞争结构等环境因素的变化,这些因素同样面临创新的挑战。第三层次的创新要素包括企业家及其精神、全员创新、全流程创新、全时创新、全球化创新五个方面,无论是国外实证研究还是国内实践,企业家及其精神始终影响着企业的创新,但企业家精神的蜕变本身难以实现;此外,要真正实施全面创新管理,企业同样需要瞄准全球化市场、倡导全员创新、全时创新和全流程创新,以全面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4)协调创新的五种力量。当前,常州规模以下制造企业面临的盈利能力有限、成本上升、人民币对外升值、融资困难、市场监管规范等带来的竞争压力。这些客观存在的竞争压力使得企业的创新尤其迫切和关键,为此,需要充分协调创新的五种力量。
◆扫除创新的障碍力。创新的障碍力主要是指企业的内因,如本次调研中发现的企业主拒绝(或变相拒绝)技术创新采纳的各种决策行为,当务之急是提高常州规模以下制造企业主的创新意识,科学评估和理性认识具体的创新活动。
◆挖掘创新的成长动力。企业创新的动力来自于企业的目标或使命,源自资本投入者的原动力、企业家能动力、员工能动力、市场竞争压力等方面。课题组提出全面创新的思维,也是给常州企业全员创新、全时创新、全空间创新提供借鉴,充分挖掘创新的成长动力。
◆加大创新的推动力。常州企业的创新的推动力来自于宏观的法律法规、政府政策(如财政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产业政策等)、政府行为(如科技创新支持计划、研究开发基金、政府主导孵化器等)、社会、历史、文化等方面,为此,地方政府提供的非盈利性外部创新环境,促进规模以下制造企业的持续发展。
◆加大创新的拉力。常州企业创新的拉力主要来自外部的盈利性支持系统,如风险投资基金、赢利性企业孵化器、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社会服务机构等。为此,加快发展常州的生产性服务业,接动常州制造企业的科学发展。
3、利用创新抓住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机遇
当前,常州加快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是国有大企业集团面临的历史使命,同样是广大中小企业的机遇和挑战。当前,课题组认为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促使常州规模以下制造企业抓住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机遇。
(1)“模仿创新”只能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权宜选择。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背景下,模仿创新只能使广大中小企业始终处于产业链的低端,模仿创新最多只能使企业跟上行业的发展步伐,面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民营企业不能再掉入“模仿创新”的陷阱,实施全面创新战略必定是中小企业“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必由之路。因此,模仿创新只能是处于生存期和企业技术创新的权宜之计,而不是企业创新的理性选择。
(2)借助全面创新战略进行非核心技术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分工由垂直转向水平方向的新特点,即出于效率和成本的考虑,一个国家或地区已不再一味追求完整地占领一个新兴产业,而是根据自身的综合实力和相对比较优势,尽力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附加值产业链部分,将生产加工环节留给或主动转移到其他国家或地区,从而形成新的国际分工,即战略性新兴产业水平型的国际分工。依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分工的特点,面对大企业集团雄厚的技术创新优势,常州规模以下制造企业不能单纯走“技术创新”道路,而只能借助全面创新战略进行非核心技术创新,以寻求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利的竞争地位:一是引进核心技术,与核心技术持有者保持合作。二是寻求市场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文化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制度创新等创新要素的创新,相对于大企业集团而言,这些都是中小企业创新的优势要素,这些方面的创新,同样可能使中小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中赢得有利地位。
(3)借助全面创新战略进行自主创新。常州规模以下制造企业普遍不愿意进行自主创新投入,而把研发经费更多地用于模仿、抄袭、简单改进等非自主创新活动中。在面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的机遇和挑战时,企业如果不注重自主创新,必然形成对大企业技术的过度依赖性,也就丧失了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主动性。为此,常州规模以下制造企业只有立足于客户价值创造和核心能力提升,在内外环境分析的基础上,实施全面创新战略,就全面创新的三个层次创新要素进行自主创新。
此外,考虑到常州规模以下企业创新资源(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和企业主对创新认识的现状,课题组认为,借助低端颠覆创新(其含义是以低成本商业模式,对通过获取在位企业看来最不具有吸引力的客户而逐渐发展壮大),赢得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机遇,是比较务实的选择。
课题负责人:蔡瑞林(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课题参与人:季华(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徐德力(常州工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