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人:河海大学教授 刘奇洪)
常州与苏州、无锡同属吴文化区域、苏南经济板块(苏锡常都市圈),但由于常州所辖溧阳、金坛两县市经济相对落后,而苏州、无锡所辖县市(昆山、江阴、张家港、常熟、吴江、宜兴、太仓)多年排名全国县市前十,这不仅使得常州经济总量和人均经济指标长期低于苏州、无锡,而且使得常州要在2015年全面率先基本现代化,县域经济提升与发展也成为重中之重环节。
一、苏州、无锡县域经济发展一般模式
县域经济是与城市经济(市区经济)相对应的一种区域经济形态。所谓县域经济,是指以县级行政区(县、市)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资源配置,具有地域特色和完备功能的区域经济。
县域经济具有这几个方面特点:一是县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区域经济;二是县域经济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区域界线明确;三是县域经济以县级政权作为市场调控主体,既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又有一定的能动性;四是县域经济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与其地理区位、历史人文、特定资源紧密相关;五是县域经济以市场为导向,具有开放性;六是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县域经济活动涉及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环节和一、二、三产业各部门;七是县域经济虽然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起步,但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是县域经的发展主题和主要方向。
所谓发展模式,是指在相同条件下或类似条件下可以模仿的发展方式。概括起来,苏州、无锡两市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有外来型经济为主、内生型经济为主和内生型经济与外来型经济“双轮驱动”三种主要类型,其中,各种主要类型又可分为若干个子类型。在被收录的中国改革开放30年成功典型区域案例中,江苏省以昆山、江阴两个县市的发展成功案例收录其中。
外来型经济为主发展模式以苏州所辖的昆山、太仓为代表。中国进入WTO后,苏南地区靠近上海的交通区位优势开始显现。一方面,长三角以上海为中心的数条高速公路建设与开通,使得苏南地区一些县市与上海真正步入“同城化”时代,而有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直接与上海相通的县市更是借势发展、顺势而为,实现了跨越发展;另一方面,具有对外交通优势的以外来型经济为主的各类园区(开发区)成为了拉动区域经济主体。目前昆山以园区为经济发展载体,以外来型经济为主发展模式,成为了全国县域经济发展成功典范。
随着苏南地区交通条件改善,纯粹依靠内生型企业发展的县市几乎不再存在,但可以找到以内生型经济发展为主的县市。这些内生型经济发展为主县市,或以本土产业集群为主导,或以本土大企业为主导。无锡市所辖江阴、宜兴可归纳为内生型经济为主发展模式,其中,江阴市走的是上市公司带动发展模式,宜兴市走的是“大企业+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等。
内生型经济与外来型经济“双轮驱动”发展模式,以苏州市所辖的张家港、常熟、吴江等县市最为典型。一般而言,内生型经济以本土大企业或本土产业集群为主体;外来型经济则以国家和省级开发区为载体,以外来资本为主导。
二、苏州、无锡两市做强县域经济主要途径
与全国其他地区不同的是,苏州、无锡两市县域经济强,不仅体现在以中心镇、门户镇为依托的园区经济十分发达,而且还体现在镇级经济、村级经济十分发达。如何做强县域经济?苏州、无锡两市所辖县市也是从园区经济、镇级经济、村级经济三个方面提升和发展县域经济。
(一)苏州、无锡发达县市园区经济发展路径
苏南地区发达县市园区是指以中心镇、门户镇为依托的各类国家级、省级开发区。当“开发区”概念在中国刚出现时,作为昆山的领导也就在1984年敢于提出“自费”建设开发区大胆设想,结果大胆创意、大胆实践,终于在20年后结出了丰硕果实,昆山不再是苏州“拖后腿”的昆山,而是领先全国所有县市的昆山,昆山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1992年当中国掀起又一轮对外开放高潮时,一个原先很多人不知晓的张家港市,竟也提出大胆设想,规划建设保税区,“保税区”当时只在中国沿海副省级以上城市国家才批准建设的“新事物”,结果居然被“异想天开”的农民领导申报成功了,尽管其中细节不乏有中国农民的狡黠因素,但申报成功后的张家港市从此在发展外来型经济方面有了最有利的载体,“国际港口+保税区”使得张家港市创造了中国N个第一: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粮油加工基地、中国最大的有机硅生产基地、中国最大木材进口港和最大进口木材交易中心、中国最大液体化工产品交易中心、中国最大的羊毛进口港……。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WTO后,园区经济不仅成了苏州、无锡发达县市经济增长重要来源,而且也成为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工程技术、现代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主要载体。
综观苏州、无锡园区发展过程,苏州、无锡园区经验可概括为:1.借势发展,顺势而为。苏州、无锡大多数园区都经历了营造要素优势——企业集聚——产业集群——区域创新四个阶段,在各个阶段转换过程中,往往不是被动转换,而是审时度势,主动寻找突破。例如,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面对多次区域性或全球性经济危机,总是能够在“危险”中找到“机遇”,不仅能够顺利渡过难关,而且能够变不利为有利,寻找到新的突破口、新的发展机遇。2.“借势”与“造势”相结合,且能够较好处理“借势”与“造势”关系。苏州、无锡虽然人文荟萃,但这是指苏州、无锡人才对外输送,对于经济发展所需的一流高校、科研机构依然缺乏,但苏州、无锡通过“借势”,通过引智途径,解决了人才不足问题,目前苏州、无锡各个高新区都与中国顶级的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紧密合作关系,产学研紧密合作已成为一种制度、一种常态。3.创新贯穿于园区发展各个方面和整个过程。一方面,创新已不是苏州、无锡各个园区的一种口号,而是苏州、无锡各个园区所处阶段;另一方面,苏州、无锡各个园区创新,不仅强调经济增量创新,如引进新的产业、新的产品生产线,而且还要求经济存量不断创新。事实上,苏州、无锡各个园区创新主体有相当部分是原有企业,“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型产业规模化”已成为产业发展普遍要求,这就避免了园区因转型升级而出现经济发展的动荡。4.精准化的定位、差异化的发展依然是苏州、无锡各个园区发展的“精髓”。目前,苏州、无锡各个园区发展虽然都有追求经济总量冲动,但更强调产业发展上精准化定位和模块化发展,只要发展产业定位准确,并能够实现模块化发展,就可以在组织体制上给以保证,成立“园中园”,并赋予“园中园”相当于整个开发区权限。目前,苏州、无锡一些园区之所以能够实现“裂变式”发展,就是采取了“园中园”管理模式。5.城市现代化与园区产业“软性化”相结合,使园区成为城市经济“增长极”和城市对外功能“辐射源”。目前,苏州、无锡所辖县市园区,一是依托中心镇,二是依托门户镇。
(二)苏南地区特色产业镇经济发展路径
强县靠强镇,苏南地区发达县市除中心镇、门户镇外,还形成了特色工业镇(核心企业镇和产业集群镇)、特色农业镇、旅游专业镇(生态旅游镇和历史文化名镇)、物流商贸镇等镇级经济发展类型。
特色工业镇发展路径与中心镇、门户镇不同的是强调本土企业、本土资本。这些特色工业镇交通区位优势不一定优越,相反,许多特色工业镇处于县市(区)边界。在发展类型上,特色工业镇或以核心企业为主,或以众多中小企业构成的产业集群为主,或以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共同构成专业产业集群为主。与中国其他地区不同的是,苏南地区形成了“本土企业在镇村、外来企业在园区”发展格局。许多坐落于镇村的本土大企业和上市企业,不仅成了所在县市领先企业,而且成了中国乃至全球行业领先企业。
特色农业镇的农业一般是在特定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基础上发展起来优势农业,历史悠久,且在市场上形成了良好信誉,但传统特色农业建立在以家庭为单位基础上,不利于先进农业技术引入和规模扩大。另外,苏南地区还有一些经济发达镇,通过土地流转方式,实现土地集中,以现代农庄和农业合作社为单位,发展特色农业。以现代农庄带动农户,并形成规模化农业示范区,一方面,可以使特色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并从源头控制产品质量,形成区域品牌,另一方面,可以农业合作社为“桥梁”带动周边农户发展,同时,也便于引进旅游元素,发展乡村旅游业。因此,苏南地区特色农业镇发展模式可概括为“特色农业基地+现代农庄+农业合作社+农户”和“特色农业基地+旅游景区/旅游景点”两种类型;就农业与旅游业关系而言,苏南地区特色农业镇可分为“以农为主、以游为辅”、“农游并举”和“以游带农”三种类型。
苏南地区拥有一批江南水乡古镇,主要分布在苏州所辖市、区,集中分布在昆山、吴江、太仓和吴中等市、区。苏州水乡古镇或整个街区成为旅游景区、或其中古建筑成为旅游景点,同时,苏州水乡古镇靠近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因此,旅游业已成为这些古镇主导产业。但由于整个水乡古镇和古镇上多数古建筑被列为文物保护区域或文物保护单位,不宜在古镇上建设开发,因此,这些古镇走上了以旅游业带动农业和其他第三产业发展道路。苏南地区历史文化名镇大多采取了“古镇区/古街区+新镇区(行政中心、文化教育中心、卫生医疗中心、商业中心、居民住宅区)+工业园区+现代农庄/农家乐”等功能分区发展模式。其中,古镇区/古街区划为独立区域,禁止开发活动,各种古建筑的修缮也严格遵守“修旧如旧”原则。如今,苏南地区许多古镇依靠旅游业扩大了知名度,依靠工业增加了经济总量,依靠观光农业增加了农民收入。
苏南地区交通发达,形成了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初,大部分镇走上了发展工业之路,但也有些镇凭借交通和区位优势,以商贸物流业为主要发展方向,或以产业集群为基础走上贸工一体化发展道路。苏南地区商贸物流镇发展模式可以概括为“港口+仓储物流园+交易中心”、“水陆枢纽+专业批发市场”、“中心城区边缘道口+专业批发市场”、“产业集群+专业批发市场”等多种类型。
(三)苏州、无锡两市经济强村发展路径
苏南地区经济发达县市内生型经济强大,不仅体现在镇级经济层面,而且还体现在村级经济层面。在城市化与工业化关系上,苏南地区经济发达县市既有城市化推动工业化情况,也有工业化推动城市化情况。苏南地区经济发达县市中心镇、门户镇之所以普遍携带一个或数个开发区,实质是城市化在拉动工业化,但在远离区域中心城市、中心镇、门户镇的村,则存在工业化推动城市化情况,如呈“块状”的产业集群和呈“点状”村级经济。正如苏南地区一位村领导所说,通过发展村级工业企业,他们过上城市人生活。
研究苏南地区经济发达县市村级经济情况,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就是许多经济发达村,大多处在县市区边缘地带,而这些村的经济总量又占到所在镇较高比重,甚至这些经济强村通过“兼并”周边相对经济穷村,在规模和经济实力等方面实际上也成为了“镇”乃至“市”。不仅村级经济总量占到镇级经济30%以上,而且村品牌、村形象超过镇品牌、镇形象,因此,与其说研究镇级经济发展路径倒不如研究村级经济发展路径,这样也更接“地气”,更有“底气”。
苏南地区经济发达县市经济强村共同特点:一是多数经济强村在位上远离中心镇或区域中心市,走的是自主工业化和自主城镇化道路;二是由农村能人带头,村领导班子具有强有力号召力和凝聚力;三是主导产业突出,多数经济强村以某一企业集团为核心,村与企业经济联系紧密,企业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行业地位突出;四是农村社区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已构成乡村旅游资源,一些经济强村本身已成为著名旅游景点。目前,苏南地区一些经济强村的经济实力可等同于一个县,其主导产业在行业内大多居于领先水平。
三、常州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常州市所辖县市溧阳、金坛,不仅经济总量多年位居中国百强县市行列,而且也走出了适合自身发展道路。2004年途径溧阳的宁杭高速公路全线贯通和2007年途径金坛的沿江高速公路(常合高速公路)开通,使得溧阳、金坛两市缩短了与上海、南京、杭州时间距离。由此,一方面溧阳、金坛两市有了承接长三角中心城市产业转移对外交通条件,溧阳、金坛两市成为了外来企业投资“乐土”,溧阳、金坛两市园区经济也步入了快速发展轨道;另一方面溧阳、金坛两市本土企业也缩短了与主要销售市场距离,由小到大,由弱到强,逐渐成了溧阳、金坛两市经济支柱。同时,1992年溧阳启动天目湖旅游业,也随着对外交通条件改善成为了溧阳主导产业,以天目湖景区为核心的旅游业不仅提高了溧阳知名度,而且成为溧阳绿色崛起主要动力来源。目前,溧阳市以大企业为核心,走出了大企业带动区域发展道路;金坛市走出了“新兴产业集群、核心企业带动”区域发展道路。
2011年溧阳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03.78亿元,三次产业比重为6.8:56.4:36.8,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7.13亿元。在第一产业发展方面,溧阳市形成了以三大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天目湖白茶、溧阳白芹、溧阳三黄鸡)为核心的优势农业生产基地。在第二产业发展方面,2011年溧阳工业纳税销售收入1268亿元,形成了金属冶炼加工、机械装备制造、输变电设备制造、新型建材四大主导产业,其中,申特钢铁、上上电缆、新时代控股、金峰水泥不仅销售过百亿,而且进入了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和中国制造业500强;另外,具有“建筑之乡”、“吊装之乡”的溧阳,继续保持了建筑业在江苏乃至全国领先优势,2011年完成建筑业施工总产值375.7亿元。在第三产业发展方面,溧阳市旅游业异军突起,2011年溧阳接待游客901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86.4亿元,天目湖跻身国家旅游度假区试点行列,乡村旅游业创造了全国“溧阳模式”,溧阳市被评为“中国旅游竞争力百强城市”、“中华最佳休闲度假旅游城市”、“中国十大最具幸福感休闲城市”,天目湖镇被授予“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称号。
2011年金坛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64.5亿元,三次产业比重为6.6:55.9:37.5,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3.08亿元。在发展现代农业方面,金坛市形成了河蟹、茶叶、优质稻米三大特色优势产品和渔业、畜牧、园艺三个年产值超10亿元的特色优势产业,整个金坛市拥有茶叶、河蟹养殖两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和优质稻米一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在工业发展方面,新型材料业、机械电子业、纺织服装业、精细化工业等四大支柱产业发展突出,尤其在光伏产业发展方面,金坛市形成了以亿晶光电、天龙光电为核心全国领先的光伏产业集群,2011年亿晶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营业收入达到425419万元,首次跻身到2012年中国民营企业制造业500强行列。目前,不仅金坛光伏产业园被江苏省科技厅认定为“江苏省金坛光伏科技产业园”,而且形成了包括拉单晶-切片-组件-系统集成在内的较为完整的光伏产业链。
四、常州县域经济发展主要问题
虽然溧阳、金坛在全国县域经济发展中连续多年排名百强之列,但与苏州、无锡所辖县市相比,存在较大发展差距:第一,常州县域经济总量偏小,不仅与苏州、无锡县域经济相比存在较大差距,而且也拖了常州经济总量“后腿”;第二,在苏锡常都市圈中,常州县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既体现在县市政府财政收入偏少,也体现在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偏低;第三,在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阶段,常州县域经济与苏州、无锡县域经济相比,工业规模偏小,上市企业、大企业和过百亿元产业集群偏少,缺乏过千亿元产业集群;第四,与苏州、无锡县域经济相比,常州县域经济不仅体现在镇村经济相对薄弱,而且还体现在园区经济相对薄弱,到账外资少;第五,与苏州、无锡县域经济相比,溧阳、金坛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规模偏小、抗市场风险能力偏弱;第六,与苏州、无锡县域经济相比,常州县域经济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一产业比重过高,第二产业水平偏低,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由于常州县域经济制造业与服务业发展相对落后,导致常州县域经济总量相对偏低。
五、常州县域经济发展与提升对策建议
在“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常州所辖县市溧阳、金坛外部发展环境将发生显著变化:第一,随着长三角高速铁路网完善,长三角城市群步入了同城化时代,各个城市差异化定位和差异化发展成为不二选择;第二,中国高速交通网络建立健全,使得产业跳跃转移成为产业区域转移常态,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转移产业可能越过溧阳、金坛,找到了成本更低区域发展;第三,溧阳、金坛传统产业由于受原材料、燃料、劳动力价格上涨和环境保护“门槛”提高,将遭遇“高成本期”和“生产总量过剩”双重挑战。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对标研究,找出常州县域经济发展差距,可以使常州县域经济在发展道路上少走弯路。在美国失业率居高不下、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一波未平又掀一波、日本经济振兴道路遥远背景下,常州所辖县市如何实现社会经济全面转型、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答案一个,就是要“全球化思维、本地化作为”,审时度势,“借势+造势”,寻找发展战略“突破口”。
第一,常州所辖县市要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未雨绸缪,制定了“二次创业”规划,得新兴产业者得天下,而新兴产业核心技术掌握在高端人才手中,为此,围绕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常州所辖县市要以确定的重点发展新兴产业为核心,在人才吸引方面,加大力度,除了现有的吸引人才外,还要加快高端人才自身培养,政府要在围绕项目进行的产学研合作上予以大力支持,还应有高端人才培养合作计划。
第二,与苏州、无锡所辖县市相比,常州所辖县市自主创新创业意识不强,缺乏创新创业动力和氛围,为此,常州所辖县市要在自主创新和自主创业方面,坚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尽早制定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引进区域总部、研发机构、营销中心、物流配送中心、服务外包等高端项目,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努力实现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使软件/服务外包、金融服务、商务服务、会展、商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成为常州所辖县市主导产业。
第三,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走“园(区)镇融合”发展道路,各镇通过精准化定位,差异化发展,以园区为载体,大力发展园区经济和镇村经济,以发展园区经济和镇村经济作为常州所辖县市“高水平崛起”主要推力或主要抓手。
第四,常州所辖县市应以招商选资作为促进经济转型的重要环节,加大产业链招商、园区化招商、精细化招商力度,抢占产业链核心项目和主导环节,努力实现传统产业高端化、优势产业品牌化、新兴产业规模化。
第五,提升区域软实力,以优美的生态环境和充满活力的文化环境提升常州所辖县市环境吸引力。环境对经济带动作用,有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之分。直接效应是指环境可以成为生产力,直接带来经济效益,如溧阳天目湖因环境佳已成为溧阳最大旅游亮点,旅游业已成为溧阳主导产业;间接效应是指环境佳可以引来人才、资本,从而间接成为推动一个城市经济发展主要动力。
第六,推进管理体制创新,以“高效、集约、共赢”为原则,由粗放型增长方式为集约式增长方式,提高土地产出率和人员产出率,推动常州所辖县市经济发展。常州县域经济发展看镇村,镇村经济状况好了,常州县域经济也就好了。如何发展常州所辖县市镇村经济,实现常州县域经济转型升级?需要从管理体制和落实行动上,寻找“突破口”:一是“定位决定地位”,对常州所辖县市各镇重新定位,通过定位,确定未来发展方向,走差异化发展道路;二是“规划决定计划”,有了好的规划才能保证有好的行动计划,为此,要对常州所辖县市各镇在准确定位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的产业发展规划和镇村空间发展规划,尤其各镇要搞好功能分区规划,做到规划30年不落后、50年不大变;三是“地气决定底气”,要大力推进本土经济发展,要对常州所辖县市各镇的现有企业进行梳理,结合产业定位,重新确定扶持企业做大、做强名单,尤其要大力发展本土型企业和总部型企业;四是“思路决定出路”,要让常州所辖县市各镇的所有镇村干部走出去,学先进,找差距,抓落实,促整改,提效益,彻底做到“思想上有触动、实践上有行动”。
2012年10月27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