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科普日期间,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荣誉理事王直华来常州作了一堂生动的《欣赏科学滥觞之美》专题报告,阐述科学与文化融合的观点。报告结束后,王直华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记者:为什么您近年来十分关注“传播完整文化,培育创新能力”这个课题?
王直华:通过教育与科普来培育创新能力,是落实“创新发展,全民行动”的实际行动。我的母校清华大学在百年校庆中,把学风归纳为“会通”,大师会通科学与人文的往事,历历在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树立如下几个观念:树立全面发展观念,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树立人人成才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为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树立系统培养观念。今年9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0年在中国要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这些改革,都是为了培养具有全面素养的创新人才。
记者:促进全面发展、鼓励个性发展,对青少年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您怎样让同学们分享这样的认识?
王直华:我给同学们讲“有思想的故事”。讲谁的故事呢?我选择大家都熟悉而且景仰的科学家,如爱因斯坦、伽利略,他们的完整文化素养最有说服力。
爱因斯坦5岁时,就对指南针产生好奇。进入中学后,大量阅读经典著作,《宇宙》、《力与物质》、《几何学》等,都使爱因斯坦很惊奇。13岁,爱因斯坦开始阅读康德的大部头哲学著作《纯粹理性批判》。这些书,许多都是鸿篇巨制。小爱因斯坦感受的,5岁那次是“感性惊异”,10岁以后是“理性惊异”,科学和哲学始于惊异。
一位教育家说,咱们的同学们“阅读兴趣不高,阅读数量太小,阅读能力下降”。爱因斯坦的经历告诉人们,养成良好阅读习惯,会有益终生。
记者:听说您和夫人去年专门去意大利,做了一次“文艺复兴主题游”。
王直华:是啊,我们去拜访近代科学之父伽利略。此行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寻觅更丰富、更有趣、更有启发性的教学素材。
在佛罗伦萨,我看见了伽利略改进的望远镜和当年使用的镜片。伽利略是业余画家。他画下的月面图,笔触纯熟、形象逼真。伽利略观天,亦有许多发现。他认为,观察才是可靠的;观察能够重复进行,一个人的观察结果,可以被其他人检验和证实。伽利略留下许多感人的、富有启发性的故事。真实、完整的伽利略,是文理会通的伟大科学家。联想到我国正在进行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今后高中不再文理分科,将有助于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全面培养。
记者:爱因斯坦和伽利略都是同学们熟悉的大科学家,他们完整的人生故事很有启发性。
王直华:是的。我们要传播完整文化,培育创新能力。“科学与艺术,山脚下分手,山顶上会合”。正所谓“高原滥觞育大河”。促进全面发展、鼓励个性发展;会通科学人文、践行完整文化,将有助于提高全民的创造力。
姜小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