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社区科普工作对于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社会和谐、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意义重大。同时,做好社区科普工作也是巩固党的组织和基层政权基础的要求。本文围绕多主体协同下的社区科普新工作模式作探索与思考。
[关键词]社区科普 新型社区科普体系 社区科普工作模式
社区科普工作是指社区科普组织或社区科普工作者集成和动员社区的各种资源,采取居民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面向社区居民普及科学技术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的总称。社区科普工作是提高社区居民科学素质的基础工作,是社区整体工作及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区科普工作是一项科学性、群众性都很强的工作。贴近居民、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想居民所想,做居民所需,是做好社区科普工作的基本出发点。社区科普工作的特点和重要地位,对社区科普工作者提出的要求,一方面,要求社区科普工作者必须深入社区居民当中,真切地和实时地了解社区居民的科普需求;另一方面,要求社区科普工作者以居民需求为导向,策划组织科普活动,并动员社区内外的一切资源为科普工作创造条件。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明确:“社区是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重要阵地”。这就从顶层确定了社区科普作为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关键手段和重要地位。2011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二五”《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中的重点人群由原来的四类扩展为包括社区居民在内的五大重点人群,由此可见,社区居民的科学素质提高对于全民科学素质提高的重要性。
社区科普是以地区为基点开展的,为满足地区居民自发产生的、为追求精神生活的充实及对终身学习的需求,而由政府提倡并与地区基层组织共同推动的自下而上的群众性教育活动。开展好社区科普工作,有利于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有利于培养全民的科学精神,形成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风尚;有利于群众掌握科学方法,提高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也有利于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文化生活的品位和质量。可以说,社区科普工作关系到国民的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十二五”以来,围绕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1-2015年)》,各地各部门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扎实推进社区居民科学素质行动取得明显成效。我市获得“社区科普行动计划”表彰的社区有15个,其中,国家级9个、省级6个,获得国家和省财政奖补资金240万。社区科普工作显现出科普组织不断健全、科普活动蓬勃开展、科普服务能力明显提升的良好局面。
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我市社区科普工作总体上还不能够适应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科普需求,主要表现为:社区科普的投入不足,设施条件和手段缺乏;社区科普活动频次低,针对性不强,不能满足社区居民的需要;对社区科普工作的认识和重视不够,组织不健全,工作机制不完善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公众科学素养的提升,社区科技馆、社区科普益民服务站、社区科普大学以及科学商店等引入社区,内容和形式上不断进行一些新尝试,由此引发了新时代社区科普体系特点及多主体协同下的社区科普新工作模式的探索与思考。
一、新型社区科普体系
新时代的社区科普强调全面动员社会力量,整合各类资源,鼓励全民参与科普,构建学习型社区,因而社区科普主体、内容、媒介和对象都发生了显著变化。
(一)科普主体的多元化
科普主体的多元化,强调科普信息的传播者已不再局限于过去某一类人或某一种群体,而是强调社会多方力量的参与协作。依据当前科普工作的实际开展情况,社区科普主体主要包括五类:政府、学校、企业、大众媒体、其他组织和个人。
政府是推动社区科普的关键主体,肩负着创新和推进科技进步的历史使命;学校是正规教育的承载者,学校教育与社区科普教育相辅相成;企业是社区科普资源建设与科技投入的重要力量;大众媒体是宣传和普及科学知识的重要手段,是社区科普推广的重要渠道;其他组织和个人是社区科普的民间力量。
(二)科普内容的生活化
科普内容的生活化,主要是指由传统的科学知识,扩展到科学活动、科学与社会的互动,抓住身体的科学、身边的科学,重点放在如何方便和有效地协助公众找到所需的知识,由传统的“授人以鱼”,转化为“授人以渔”,以适应公众对科学知识需求的个性化、复杂多变和千差万别。
(三)科普媒介的创新化
科普媒介的创新化,强调的是在媒介融合的多元趋势下,创新传统科普媒介方式,实现传统媒介与Web(互联网)2.0时代新媒体技术的完美融合,充分发挥诸如社交网络、微博、微信等新兴渠道的作用,最大限度实现社区科普资源的共享与共建。例如:网络、电视与报纸的结合,促进信息沟通;社区小报,及时响应需求;社区网站,便于互动了解等。
(四)科普对象的中心化
科普对象的中心化,主要是由过去认为公众无知,是被动接受者,没有发言权到认识到公众的知识是与科学家的知识平等的,公众有权提出质疑,并且公众对科学拥有发言权甚至决定权,掌握科学知识越多的公众对科学也越有质疑的精神,公众从被普及者到科学技术的使用者、消费者、利益相关者和决策参与者的这样一种角色身份的转换。由此可见,新时代新公众对社区科普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多元主体视角下的社区科普现状
从社区科普的五类参与主体来看,政府、学校、企业、大众媒体、其他组织和个人,受其自身属性影响,以及社区自身条件差异,其参与社区科普的形式、程度及发挥的作用各有不同。
(一)政府
当前的社区科普,主要以政府为主导,鼓励社会力量全面参与。这里所讲的政府是指:各级科协系统单位和其下属的各类科普工作载体资源,例如科普教育基地、科技博物馆、科普产业园区等。作为开展社区科普工作的基础,首先各种文化活动室的构建、科普宣传画廊的更新、社区科技服务中心等科普硬件设施的建设,需要科协指导和监督。其次,科普讲座、科技活动周、科普竞赛等活动开展也需科协等相关人员的组织实施。再次,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科普及各种科普资源的整合利用,也离不开科协组织的引导和帮助。
(二)学校
现代社会倡导终身教育理念,在大教育系统背景下,学校应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利用自身优势,积极投身社区科普;社区科普也应力求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结合,为构建学习型社区打下基础。这里所指的学校可分为:社区内学校和社区外学校两种。
社区内的学校,作为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包括社区内各种小学、初中、高中等系统的教育组织机构,还包括因社区科普专门而办的各类社区科普大学。社区科普大学则是以社区为单位对居民进行科学普及教育的一种创新形式,不仅为居民宣传科技前沿资讯,还通过各种与生活相关的卫生、健康、环保、法律法规等的普及,来提高居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以此促进全社会和谐稳定。相较于其他形式,社区科普大学具有学习课程的“多元化”、学生来源的“基层化”和整体布局的“社区化”等显著优势。
社区外学校,涉及面比较广泛,囊括了各类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机构,其中各类大学以开展社区科普调研、社区科普活动参与到社区科普的形式比较普遍。科学商店,便是大学生志愿服务社区的新途径。科学商店发源于国外,在国内又名大学生科普志愿者服务社,是依托大学、植根社区的科学研究与普及组织,为社区科普工作的开展开辟了新方式。
(三)企业
企业作为城市社区最有活力的一个群体,在近年来的社区科普中逐渐崭露头角。企业员工本身归属于社区居民,其人数在社区人员中占有较大比重,做好这部分人的科普教育,对整个社区科学文化素质的提升也具有重要意义。企业参与社区科普,主要采取捐款资助科普活动、产品宣传中普及科学知识等方式进行,以此来争取社区居民对企业的品牌认知度和推广度。社区也可借助企业赞助,完善各类科普设施建设,弥补社区经费不足的缺陷,以此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科学需求。目前,如何规避过度商业性的约束与控制问题,并且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鼓励更多企业参与社区科普,建立长效运营维护机制,与此同时,政府又应制定怎样的政策措施配套企业的科普投入,带动科普产业与公益性科普事业的发展都值得进一步思考。
(四)大众媒体
电视、互联网、报纸等大众媒体是公众获取科学信息的主要渠道。据2014年我市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公众获取科普知识的渠道占前三位分别是电视占98.3%,手机、平板是53.8%,计算机上网为50.2%,报纸下降到了35.5%。公民利用互联网等新媒体技术手段获取科技信息的比例明显提高。由此可见,强化社区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互联网、移动通信、移动电视等新媒体科普宣传功能,发挥不同媒介的比较优势,对社区科普工作的开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社会组织和个人
其他组织和个人,主要指的是由志愿服务于社区科普的志愿者团队及非盈利组织组成的各类社会团体、民主党派和个人。作为除政府、学校、企业和大众媒体之外的有效参与主体,其他组织和个人是一股自上而下的社区科普力量,他们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对社区环境及条件具有清晰认识,对因地制宜开展科普活动,优化社区科普资源开发,促进公益科普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其参与社区科普的主要方式有:举办各类科普讲座、科普知识竞赛、建立社区科普网站、创作科普图书、协助政府和高校开展科技活动周等大型活动等。典型代表则是各类公益组织。
三、多主体协同下的社区科普新工作模式
现代社区科普中,政府、学校、企业、大众媒体和其他组织和个人共同构成了社区科普活动多元主体参与的基本框架。五类主体之间互相渗透、互相支持。政府是社区科普工作的根本支持力量。一方面政府通过自身优势,整合协调各类科普资源,有计划地开展各类社区科普活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有效共享;另一方面,政府也可以对其他社区科普主体和社区科普活动进行引导与扶持,从而保证社区科普工作的良性循环。
大众媒体提供各类社区科普资源,也是有效的传播力量。随着网络的进一步普及,各种新媒体的出现也可以与大众媒体相得益彰,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政府与大众媒体的支撑下,学校、企业、其他组织和个人通过互动与协同,共同开展各类社区工作,包括:开发科普产品,培养科普人才,凝聚科普内生动力等。
依据社区科普多主体协同工作模式,结合科普内容、科普渠道、科普人才等内容进行分析,社区科普应加强以下四方面的重点工作。
(一)繁荣科普创作,丰富社区科普产品
社区科普产品开发需针对新时期居民需求和欣赏习惯变化,结合当今科技发展成就和趋势,五类主体协同合作,共同推进:一是政府积极整合各方资源,完善科普创作及产品开发激励机制,奖惩明确,界限清晰,为其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支持。二是学校加强科普创作人才培养,深化科研公关,借助学校高端科普资源,完善社区科普理论研究。三是企业积极开展社区居民需求调查,落实科普展品和教具的基础性、原创性研究开发,丰富社区科普产品类型。四是大众媒体充分发挥媒介特性,丰富科普作品形式,开发精品科普栏目、网站等。五是其他组织和个人主动参与科普作品创作,并利用科普社交网络,交流和丰富创作资源。
(二)畅通资金来源渠道,完善社区科普设施建设
政府开展科学论证,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普投入体系,制定《社区科普基础设施发展规划》。学校充分利用自有资源,定期向社区居民开放实验室、展览馆、大学生素质培训基地等,以此拓展社区科普基础设施平台。企业、其他组织和个人积极捐助社区科技馆、科普长廊、科普活动室等设施建设,并可自建企业科技馆,丰富科普设施类型。大众媒体充分发挥网络资源优势,建设网上社区科技馆,提高科普设施惠及面。
(三)提升专业化水平,深化社区科普志愿者队伍建设
发挥学会秘书长(理事长)、大学生村官、中小学科技辅导员、社区工作者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作用,依托学校、学会、科研院所、科普场馆、科普教育基地、企事业单位等培养根植基层的社区科普人才,采取培训、示范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每年培养一批社区科普人才。鼓励支持更多的科技、教育、传媒等各界人士以及大学生、离退休科技人员积极参与社区科普工作,不断壮大社区科普志愿者队伍。
(四)加强示范引领,提升社区科普工作水平
建立社区科普益民服务站、科普示范家庭,构建以“新知识普及、新技术示范、新产品应用”为主要内容的“三新”科技社区,开展面向劳动人口的科技培训。通过科普示范社区创建,推动社区领导更加重视科普工作,建立健全科普组织和一支相对稳定的社区科普工作队伍,使之达到社区科普工作常态化、制度化。
综上所述,在新形势下的社区科普工作中,社区与社会的边界相互开放,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才能不断促进社区科普工作的快速发展,形成多主体协同的新举措与新机制,不断提升社区居民的科学素质。(常州市科协科普部 念保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