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 >> 学会之窗 >> 科技工作者建议 >> 内容
关于推进常州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发布日期:2017-05-27   来源:科协   浏览次数:   字号:〖
  关于推进常州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建议人:常州市生物化学学会 陈瑶
  
  关于推进常州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常州健康服务业发展现状
  
  2014年,常州市60岁以上人口达78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达21.2%,高出老龄化社会标准11.2个百分点,人口老龄化步伐呈加快趋势。经济发展、城市化推进和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为常州市健康服务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和广阔空间。
  
  常州市医疗卫生事业、健康管理业逐渐壮大,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大幅提升。2014年全市有各级各类卫生机构数1182个。社会办医机构数量达237家,占全市医疗机构总数20%。2014年常州市新医药产业规上企业达142家,产值突破402.3亿元,已形成显著发展优势,形成了以医药为主,农药、兽药为辅,工业生物并行的良好产业发展格局。
  
  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常州市经济社会发展重要议程,形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信息服务为辅助的多元化服务模式,建成市、区、街道、社区四级老年心理关爱服务网络。
  
  常州旅游业与健康产业快速融合,建成了一批休闲养生旅游产品并投放市场。
  
  全民健身设施五级网络基本建成,全市城市(城关镇)社区全部建成达标“10分钟体育健身圈”,市民步行10分钟(约800米),就有健身活动设施,享受全民健身服务。
  
  二、常州健康服务业现有不足
  
  尽管常州健康服务业已具备一定基础,但还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我市健康服务业发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健康供给能力不足。健康供给与健康需求存在差距,2014年全市平均每千常住人口拥有总床位5.03张,低于经合组织国家平均水平5.44张;千人口注册护士2.49人,与经合组织国家平均水平9.56人相差甚远;千人执业(助理)医师2.42人,低于经合组织国家平均水平3.1人。此外,与上海、苏州、南京相比,常州医疗水平有待提高,重点学科建设急需加强。
  
  (2)社会老龄化认识不足,缺乏养老服务的标准体系。政府、社会资本、市民还未意识到老龄化问题的刻不容缓,养老产业投资不活跃,养老产业监管机制尚未建立,在养老服务标准、设施标准、收费标准、法律关系方面没有明确的规定,致使养老服务机构良莠不齐,不仅损害了老年人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市场秩序,影响了养老产业可持续发展。
  
  (3)健康服务业对加快经济快速增长的绝对作用还未体现。健康经济可以为常州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最积极的长期动力支撑,但目前对GDP的贡献率并不大。
  
  (4)健康金融基础差。医药、器械企业在获得产品(药品)注册证前,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但是由于没有销售和利润,银行不敢贷,风投不敢投,企业没有资金开展安全评价和临床试验,陷入资金链断裂的困境。常州尚未建立政府性的健康产业引导资金,现有的社会资本中,医药投资的基金很少,且多数投资机构是VC、PE,他们不能解决初创企业的融资问题。此外,银行、小贷公司,以降低风险为第一要务,对于没有抵押的企业,无法提供帮助。因此,单一的金融手段和融资渠道,遏制了产业发展。
  
  (5)缺乏统一规划及资源整合。健康产业贯通一二三产,包含健康制造、医疗服务、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体育产业、健康养老、健康养生等产业,是一个覆盖面广、产业链长的综合性产业,各业态彼此关联。常州尚未成立专门的产业推进机构来协调相关业态的互动合作,实现公共资源综合利用。
  
  (6)周边城市的威胁。常州健康产业虽然有一定基础,但与周边城市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比如,上海、南京拥有较多医疗资源,吸引更多技术精湛的医务工作者到两市发展。苏州以生物药和生物医学工程产品为产业集聚;无锡以医药研发外包、医药物联网、无线传感技术为发展重点,鲜明的产业特色帮助两个城市成功招商,众多世界五百强企业相继在两市落户。连云港发挥豪森、恒瑞、正大天晴的龙头效应,积聚了一批与其配套的化学原料药、制剂企业,形成了完整的医药产业链。泰州则是举全省之力打造中国医药城,医药产业蓬勃发展。
  
  综上,常州健康产业的发展,竞争非常激烈,我们更应该明确产业优势,走差异化发展道路,把握好产业发展先机。
  
  三、常州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引进、整合医疗资源,创新健康服务体系
  
  一是加强资本与医院的融合,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健康服务体系。打破目前公有制医院一统天下的局面,大力推进社会资本办医。推进公立医院非基本医疗服务向社会资本开放,推动不同所有制医疗机构集团化、连锁化运营,实现国有资本与社会资本交叉持股、相互融合。二是,本地医院的专科能力建设应充分结合本地优势产业,如常州骨科、齿科产业,形成双方反馈和互动,实现医疗水平进步,企业产品提升的共赢。三是建立本地化医学研究院所,引进领军的医学人才团队,加强医学基础人才的培养,提升本地研究机构的科研能力;四是加快推进医师多点执业;五是高起点引进国际一流医疗机构、设备和技术装备和技术,打造一批如肿瘤、内分泌、心脑血管、骨科、齿科等高端专科医院,打造高端医疗城市品牌。
  
  2、加强自主创新,推进医药产业发展
  
  (1)优化产业链条,提升产业效能。
  
  建链、强链、补链推进产业全面发展。一是建产业发展上游研发链。推进上海理工大学常州医疗器械产业研究院、常州大学生命与制药学院、生物医学工程与健康科学研究院建设,并通过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组织开展共性技术研发,通过药品研发外包策略攻克关键技术瓶颈。二是强化产业链的优势环节。积极发展和壮大具有常州特色的化学原料药,紧跟市场发展趋势,加强技术和工艺的创新,努力与欧美药品标准接轨,进入国际高端市场。三是丰富拓宽产品链。要利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生化技术开发新型生物医药产品,形成生化及生物制品产品群;开发高端药用辅料产品,扩大药品适应症范围、改变给药途径、增强靶向控制效果,提高仿制药质量和产品附加值,缩小与原研药差距。四是健全下游流通链。加强药品、器械市场流通管理,强化连锁药店、医疗机构的监督,加快医药电商等新型销售终端的审批,共同推进产业链上下游的配套协作,形成资源配置合理、相互支撑、相互依存的良好局面。
  
  (2) 健全配套体系,促进成果转化。
  
  一是建立、健全促进产业发展的技术、信息市场。加强常州市产权交易所、牛津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常州中心、中英科技桥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的产权交易、技术转移等配套服务,促进先进技术引进常州并成功转化。二是营造促进产业发展的金融体系,鼓励企业综合运用多种金融工具支持科技创新,逐步形成以银行信贷为主体,以创业投资、境内外上市、企业债券等融资工具为支撑,以信用保险、融资担保、技术产权交易、并购重组等为手段,以金融政策和地方政策支持为动力的科技金融体系,为新医药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三是建立、健全产业发展所需的公共服务平台。四是加强专业化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咨询、药品报批等中介服务机构的能力建设。
  
  (3)完善企业创新的市场政策。
  
  对于企业生产的拥有专利技术的新药和医疗器械,经国家和本市认定的新产品,优先列入《常州市自主创新产品目录》。鼓励财政性资金支持的医疗机构,优先采购列入《常州市自主创新产品目录》的生物医药产品。并积极推动科技部“国产创新医疗器械产品评价应用与示范工程”在常州的试点,对于示范产品,公立医院给予优先采购。
  
  3、重视老龄化进程,推动“银发产业”发展
  
  (1)建立一支专业人员与志愿者相结合的居家养老服务队伍。以常州大学生命与制药学院、常州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为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基地,开展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培训。
  
  (2)鼓励常州企业,开发实时监控人体体征、健康状态的医疗器械、可穿戴设备,与常州社区合作,推进智慧医疗进入社区活动,并推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老年人提供日常护理、慢性病管理、康复、健康教育和咨询、中医保健服务。
  
  (3)推进公办养老机构建设。要把推进公办养老机构建设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考核范围。
  
  (4)支持社会投资兴办护理型养老服务机构。通过合资、入股以及公有民营、公扶民建等多种形式和渠道,广泛吸引各类社会资金投入到养老机构设施建设上来。
  
  4、加快发展健康体育和休闲旅游服务业
  
  (1)全面发展健康体育
  
  一是深入推进公共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二是合理使用体彩公益金,从市级财政和体育彩票公益金中安排一定资金成立常州市体育产业引导基金。
  
  (2)大力发展休闲旅游
  
  充分发挥金坛、溧阳、武进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推进旅游和健康服务的快速融合,打造健康旅游高地。以西太湖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为核心,建设高端体检中心、第三方生物医学检验中心、康复疗养中心。依托小黄山景区、茅山中药养生基地、淹城中医一条街等载体建设,打造集预防、诊疗、调理、保健、美容为一体的中医药养生产品。
  
  5、积极发展健康金融业
  
  结合常州市科技金融示范区和东经120金融商务区建设,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打造围绕健康服务业的“全金融牌照街区”:设立由政府引导、产业资本、投资机构及民营资本共同参与的健康服务业投资基金;在坚持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原则下,通过税收优惠等市场手段,鼓励科技小额贷款、融资租赁、担保、证券、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机构为健康制造企业提供支持;积极开发长期护理以及与健康管理、养老等服务相关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通过以上措施,实现投、贷、保、资本的全方位联动,发挥金融的杠杆作用,加速产业发展。
【返回顶部】【打印此页】【关闭窗口】
Copyright (C) 2013-2014 Changzhou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 Technology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常州市科学技术协会
地址:常州大庙弄32号 电话:0519-86619627 网站地图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99  苏ICP备0500361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