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 >> 学会之窗 >> 科技工作者建议 >> 内容
关于常州特色小镇产城融合创新发展路径及对策建议
发布日期:2018-10-22   来源:科协   浏览次数:   字号:〖

 一、常州特色小镇与产城融合发展现状

(一)中心城市快速发展,产城融合城市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近年来,常州“以产兴城、以城促产、宜居宜业、融合发展”的改革发展定位与实践,较为成功地实现了产业与城市功能融合、空间融合和价值融合,推动了产业、城市和人文良性互动发展。

目前,常州中心城市和城镇化建设成效明显,初步形成了“一中心四片区”产城融合的城市发展格局,“一中心”是指城市中心区,“四片区”是指常金统筹核心片区、西南门户片区、东部片区、沿江片区。“一中心四片区”的城市发展格局有利于在提升常州城市中心区综合服务功能的基础上,推进各片区产城要素的整合与重构,有利于实现空间结构协调、产业活力强劲、城市品质高端、服务功能完备、市民安居乐业,人、产、城在空间分布上将更加合理均衡。

(二)特色小镇建设成效明显,创建数量与南京并列全省第一

孟河镇被认定为全国第二批特色小镇,西太湖石墨烯小镇、龙虎塘智能传感小镇、殷村职教小镇成功入围首批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溧阳南山风情小镇被列为省级旅游风情小镇创建单位。

江苏省第二批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也于2018年7月13日公布。溧阳别桥无人机小镇、西夏墅工具智造小镇、武进瑞声科技小镇入选,我市已有6个特色小镇列入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创建数量与南京并列全省第一。

(三)区域优势彰显,产业特色鲜明

近年来,常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2017年,“十大产业链”(轨道交通、汽车及零部件、农机和工程机械、太阳能光伏、碳材料、新医药、新光源、通用航空、智能电网、智能数控和机器人),完成产值3500亿元,十大产业链产值增长15%,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36%以上,新能源汽车及汽车核心零部件、新材料、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链产值均增长2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45%。

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碳材料、通用航空等产业链实现重大突破,其中东风、北汽、众泰等整车项目和中航锂电池等关键配套项目加速形成汽车全产业链,东风汽车AX5、北汽通航P-750飞机、天域航空无人机等一批项目实现整机整车下线。百度大数据产业园、中兴能源云计算、北京通航、同方威视等特色项目促进了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创新驱动效应更加明显。构建了13家领军型创新企业、116家科技上市后备企业和986家高新技术企业组成的创新型企业集群。

(四)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的总体水平较高截至2016年,常州市按常住人口统计的市域城镇化率为71%,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3.6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3.3个百分点;全市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6058元和23780元,城乡收入之比为1.94,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远远低于全国城乡收入之比2.72的差距水平。

城市交通体系不断完善,常州港建成首个10万吨级码头,西绕城高速公路、京沪高铁常州北站、青洋路高架北延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成投运。常溧高速公路、地铁1、2号线开工建设,青洋路高架北延、沪蓉高速青龙互通建成通车,成功开通香港、韩国首尔航线。信息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无线综合覆盖率达98%,覆盖全市的4G通信网络已全面建成。

(五)生态建设成效显著,城乡环境明显提升

常州市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进,连续4年在全省考核中名列前茅,丁塘河湿地公园、高铁生态公园、新龙生态林一期等一批生态项目建成开放,天目湖国家森林公园正式授牌,溧阳长荡湖湿地公园和天目湖湿地公园获准建设国家级湿地公园,森林城市和生态绿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大气和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16年市区PM2.5平均浓度较2015年下降10.49%,全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70.5%,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稳定达标,太湖流域重点考核断面达标率达60%,达到国家、省考核标准要求。

二、常州特色小镇与产城融合面临的问题

常州特色小镇建设基础较好、产业特色鲜明、投资稳步推进、人才逐步集聚,社会效益初现。同时,调研发现,常州特色小镇建设还存在产城融合不足、建设运营主体不清、扶持政策有待加强、融资手段匮乏等突出问题,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特色小镇发展壮大。

(一)有些乡镇盲目跟风,创新不足

目前特色小镇建设热情高涨,绝大部分镇和园区都进行了如何建设特色小镇的方案编制和研究,从有关申报方案来看,有些地方并未经过科学和充分的调研、思考与规划,简单地模仿和照搬浙江模式,做出来的方案千篇一律,百镇一面,同质化现象严重,既缺乏具体性和操作性,也缺乏与本区域产业发展和特色文化相结合的思路和方法,更多表现为生搬硬套和特色要素的“拉郎配”,人为地制造特色,缺乏建设性的创新思考。

(二)部分乡镇产业基础薄弱,产业缺乏竞争力

常州部分待申请的特色小镇,产业基础薄弱,入驻企业数量偏少、且规模不大又多为产业链的低端,既缺乏知名度高、带动性好和核心竞争力强的龙头骨干企业,也缺乏科技研发类高端型企业。

部分乡镇在产业创新和升级上功夫下得不够深,领军企业和人才引进不够多,对高端要素的集聚不够,差异化发展不明显,产业特色不够鲜明。

受当前国内外经济态势影响,一些经济实体、尤其是工业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不佳;有些初创型企业产业化程度低,在短时间难以形成一定经济体量和规模,企业效益普遍低于预期,对投资创业意愿有不同程度的减弱和降温。不仅产业集聚不足,造成小镇对人才的吸引能力有限,从而缺乏持续发展能力与竞争力。

(三)部分乡镇领导对特色小镇认识不充分,建设思路存在误区

部分乡镇对什么是特色小镇还认识不充分,对如何建设特色小镇还没有清晰的思路。建设思路存在以下误区:(1)把特色小镇等同于特色镇。(2)把特色小镇等同于房地产开发项目。(3)把特色小镇等同于园区建设。(4)把特色小镇等同于景区开发。

(5)把特色小镇等同于美丽乡村。

(四)高端要素集聚不够,功能融合尚待提高

常州有些部分待申请的特色小镇,由于小镇产业特色不明显、产业集聚不足,造成小镇对人才的吸引能力有限,社区建设与功能开发的基础不牢。产业园区、旅游景区、文化展区、居民社区都相对独立地分散在镇区,小镇自身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欠佳,尤其是多数特色小镇的社区功能配套才刚刚起步,公共服务功能建设明显滞后于产业功能。许多职工每天需要耗费较多时间往返于工作地和居住地之间,特别是教育、文化、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建设滞后,商贸、金融、信息、休闲等配套服务水平较低,难以集聚人才、资本、项目和技术,在创新创业、产业升级等方面受到较大限制。

(五)市场化运作程度不高,企业主体地位不突出

根据特色小镇培育建设的要求,特色小镇的运营要求以市场为主体,由一两个实力雄厚的领军企业为核心,围绕其优势产业开展相关产业链招商、公共配套等活动。由于特色小镇建设投资额大且成效显现快,对投资主体实力要求很高。一些小镇由于发展定位不当或产业相对特殊,不易在短时间内引进资质较深的企业主体。部分特色小镇建设和运营主体不清,导致招商企业领域分散、项目细碎化现象严重、核心产业不突出等现象,各项工作还是以政府的行政推动为主,市场化运作程度不高,企业主体地位不突出,改革创新和政策扶持力度不大,没有形成多元投资和建设的格局,缺乏持续推动力。

(六)融资手段匮乏,扶持政策有待加强

特色小镇的投资建设呈现投入高、周期长的特点,并且许多难以在短时间内提供稳定的现金流,单纯依靠政府资金或是民间资本难度较大。调研结果显示,虽然大部分镇有融资平台,但由于受国家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影响,镇级可提供担保的镇级资产少,各镇普遍缺乏融资能力,融资渠道过于单一,融资成本相对较大,市、区虽然出台了一些扶持推进的相关政策,但普遍还存在落实不到位的问题,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资金压力较大。

三、常州特色小镇产城融合创新发展对策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形成联动推进机制

常州特色小镇建设必须全力做好机制、政策等各方面软环境的营造。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市特色小镇培育创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成立由市级政府主要领导挂帅,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国土局等职能部门组成的工作领导小组。通过建立领导小组专项会议制度、牵头单位协调会议制度、信息通报制度,加强成员单位之间的工作联系,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形成联动推进的工作机制。

(二)加强顶层设计,构建“多规合一”共享平台

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实行多规融合,突出规划的前瞻性和协调性、操作性和有效性。特色小镇只有与周边小城镇协调发展,才能更好发挥活力和生命力。由规划部门牵头,旅游、文化、发改、国土等部门配合,持续深化“多规合一”试点,着力推进城市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文明规划的平衡衔接、有效融合,构建“多规合一”信息共享平台。项目策划方案要经过严格论证,广泛征求文化、旅游、规划、建设等领域专家学者和当地群众意见,确保规划可行性、科学性和合理性。

编制常州市特色小镇总体发展体系规划。强化顶层设计,对特色小镇的定位、规划原则、建设要求、指标体系、扶持策略等进行系统研究。

根据小镇地理区位、资源禀赋、历史文化、经济基础等条件,划定每个特色小镇的功能定位、产业特色和发展方向,规划打造一批产业集群。

精细编制每个特色小镇规划设计方案,不仅要编制概念性规划,还要编制控制性详规、核心区设计规划等,画出空间布局图、功能布局图、项目示意图,确保小镇规划落地。

(三)突出产业定位与特色,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

常州特色小镇可以特色产业为引擎,旅游产业为吸引、历史民俗文化内核为中心,依托核心产业园区与休闲聚集区,形成产业延伸、居住发展与社区功能配套的产城融合综合架构。

每个特色小镇要以自身优势的特色产业为核心,延伸产业链,形成“产业本身+产业应用+产业服务”的特色小镇产业架构。在特色小镇的产业谋划和定位中,不求“大而全”,力求“特而强”。“特”就是突出我市以制造业为本、以创新见长的现实情况,立足实体经济、立足制造业、立足发展创新,紧扣自身的优势产业和传统产业,主攻最有基础、最有优势的特色产业,并推动常州产业结构优化与转型升级。建议:

1、加强新兴产业型特色小镇的建设与培育

以常州“十大产业链”以融合发展为路径,推动产业集聚化、智能化、高端化、特色化发展,重点打造和培育智能航空、轨道交通、智能制造装备、先进碳材料等新兴产业型特色小镇。

1)进一步加强西太湖石墨烯小镇、龙虎塘智能传感小镇、溧阳别桥无人机小镇、武进瑞声科技小镇4个省级特色小镇的建设。加大引进优质高端企业资源、创新资源及人才资源,完成资金、人才、科技、信息等高端要素的集聚,加大这4个特色小镇产旅游功能的开发和产城融合功能的配套。

2)将罗溪智航(航空)小镇、遥观轨道交通装备特色小镇列入省级特色小镇建设储备库。在引进优质高端资源的同时,充分挖掘罗溪镇、遥观镇的历史人文资源,加大特色小镇旅游功能的开发,尽快完善小镇的社区配套功能,发展快捷便利交通设施,加大与中心城区的产城融合。

3)重点培育与发展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智能数控、机器人、3D打印、虚拟现实、区块链等新兴战略产业,引进龙头骨干企业和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以科技产业园为主体(西太湖石墨烯小镇创建模式),或者结合常州某个地理区位、资源禀赋、历史文化、经济基础等条件较好的乡镇(溧阳别桥无人机小镇创建模式),以“产城人文智”五位一体融合发展为理念,打造具有常州“智能制造名城”的特色小镇。

2、加强特色产业(经典产业)型特色小镇的培育

根据常州目前乡镇的特色产业,如西夏墅的工具产业、孟河镇的汽摩配产业、横林镇的地板产业、邹区镇的灯具产业、嘉泽镇的花木园艺产业、湖塘镇的纺织产业、礼嘉镇的农机产业等,可以借鉴浙江传统产业特色小镇的做法,运用互联网+、信息智能等现代技术提升发展传统特色产业,运用新技术改造历史经典产业的传统工艺,把产业做大做强,提升产业附加值,走出传统产业“微笑曲线”的底部。重点建设和培育西夏墅工具智造小镇、邹区绿色照明小镇、嘉泽园艺风情小镇、横林地板特色小镇。

3、加强文化旅游休闲型特色小镇的培育

充分挖掘独具常州特色的历史人文传统,充分彰显独具特色的吴地文明,将常州特有的“水文化、渔文化、茶文化、道文化、竹文化”等文明特质融入特色小镇框架形态的规划设计。实现特色小镇产业功能、创新功能、生态功能、文化功能、旅游功能和现代社区功能的有机融合。

重点打造培育如焦溪古文化小镇、天目湖旅游休闲小镇、金坛薛埠旅游休闲小镇、西太湖影视风情小镇(借鉴法国戛纳电影主题小镇)等,打造具有常州“文化名城”的特色小镇。

4、做好金融创新型特色小镇的的建设规划

以创新思维规划金融创新型特色小镇的建设规划。可首选如焦溪、杨桥、雪堰、奔牛等常州历史文化古镇,或者太湖湾、天目湖、西太湖等旅游休闲度假区为金融创新型特色小镇的建设基地,借鉴美国格林尼治基金小镇、浙江玉皇山南基金小镇的做法,以优惠的税收政策,吸引股权投资类(天使投资、创业投资、股权投资)、证券期货类(对冲基金、量化投资基金)、财富管理类投资机构入驻,充分挖掘小镇的历史人文资源、旅游资源、生态资源,结合高端优质的金融资源、人才资源、创新资源,打造集基金、文创和旅游三大功能为一体的特色基金小镇。

(四)突出创新与智造元素,推动“产、城、人、文、智”融合发展

借力“互联网+”东风,提升特色小镇产业智能化水平。按照特色产业培育方向,集聚高端创新与智者要素,运用互联网+、信息化、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现代化智造要素,提升发展特色小镇产业的智造水平,运用新技术改造历史经典产业的传统工艺,打通产业链、投资链、创新链、人才链和服务链。主动对接国内外具有竞争优势的大企业、大集团,谋划大项目、布局产业链。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做好创新人才的引进工作,集聚创新资源,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鼓励企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创新。

注重产业与文化旅游的融合,彰显小镇独特人文魅力。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充分挖掘常州的自然生态、历史人文和乡土民俗文化,以常州特色民俗文化、红色文化、旅游文化、乡土文化为内核,突出小城镇地域文化特色,保护传承文化遗产。精心设计建设或改造核心街区、重要建筑群、重点建筑物,打造一批建筑精品。推动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提升产业附加价值,形成小镇独特的产业品牌文化和人文气息,实现特色小镇的产城融合。

完善小镇设施功能配套,促进产城融合协调发展。注重特色小镇设施功能集成与融合,注重生产、生态和生活有机融合。注重具有创业服务、商务商贸、文化展示、交往空间等综合功能的小镇客厅的建设,积极应用现代信息传输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集成技术,实现公共WIFI和数字化管理全覆盖。完善村镇之间的公交系统,加快发展小镇与中心城区快捷便利交通,加大与中心城区的产城融合。

(五)尊重市场发展规律,突出改革创新

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原则,着力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既尊重市场规律又发挥政府作用,探索形成企业为主、政企联动的建设模式。在顶层设计、规划编制、方案设计阶段就让有关企业或行业协会参与进来,政府负责把控整体方向、创造制度环境、建设基础设施、提供公共服务,而企业负责制定投资计划,确定建设进度,落实开工项目,充分凸显企业作为项目投资、实施主体的地位,通过政企合作来联手培育大产业。

采取政府采购、PPP等模式,鼓励企业参与完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设施建设,通过企业参与投资,既能缓解政府资金不足的问题,又引入产业,扩大就业,集聚人口,进而推动“产、城、人、文、智”融合发展,带动小城镇下游相关产业的发展。

(六)创新体制机制,强化政策支持

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推进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和运营,走出新的路子。构建政府、社会资本与相关参与方的科学分工、低成本融资与多赢商业模式。

创新招商机制和运作机制,通过综合运用财税政策,打造高效便利的公共服务体系,加大对高端产业项目和人才的招引力度。完善创新投融资机制,在传统融资方式的基础上,引入各类基金以及运用PPP等建设模式。积极争取上级财政资金支持,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杠杆撬动作用,拉动地方产业和经济发展。解决特色小镇建设融资难问题,形成特色小镇建设开发最大合力。

(七)坚持质量导向,创新考核评价体系

结合浙江经验,坚持质量导向,把实绩作为唯一标准,从自身发展实际出发,创新制定考核评价制度,科学设计宽进严定、激励先进、倒逼后进、淘汰落后制度,不搞区域平衡、产业平衡,形成“落后者出、优胜者进”的竞争机制,有效的确保小镇建设质量。并且科学制定建设成果评价体系,从产业发展、小镇建设、文化构建、生态环境等多个领域指标进行科学合理评价,用考核评价“指挥棒”引导特色小镇建设成为产业特色鲜明、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多功能叠加融合、体制机制灵活的美丽小镇。(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袁锋)

【返回顶部】【打印此页】【关闭窗口】
Copyright (C) 2013-2014 Changzhou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 Technology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常州市科学技术协会
地址:常州大庙弄32号  网站地图
电话:0519-86619627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99  苏ICP备0500361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