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科普文化产业发展计划 >> 内容
“俗科普”创作的重要性
发布日期:2018-01-15   来源:科协   浏览次数:   字号:〖
  要谈“俗科普”创作的重要性,就要先从科普界老前辈、天文学家卞毓麟先生提出的“元科普”创作开始说起。卞毓麟先生提出了“元科普”创作的概念,呼吁一线优秀科学家进行“元科普”创作。“元科普”创作的概念犹如刮进科普界的春风,让科普创作充满希望,其非凡重要的开创性意义与价值力透纸背。今天笔者提出“俗科普”创作的重要性不是对卞毓麟教授的反驳,恰是一个扩展和延伸,可以说是紧随其后。这也是我的科普观,自认为“俗科普”创作像一部“四驱”的“科普轿车”。当然,不足之处,还望科普前辈、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俗科普”创作简单地说就是要创作出老百姓看得懂的具有科学知识性的文艺作品。“俗科普”创作在科学普及过程中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这个过程像一个扩音喇叭,广播出去后,听众都能听得懂、都能弄得明白、都能理得清楚,最起码会应用、能使用。
  
  笔者先从科普工作中“金点子”、“果菜园”、“营养师”和“出版人”四个重要的环节谈起。 科学家受到外界启发而萌动发明创造时的思维轨迹可以比喻成一个“金点子”。有了“金点子”之后,科学家们就开始了科学发明创造活动。科学家一开始进行的综述性的言语、图纸、符号、论文等是向界内小群体专家展示的,也是科学家成果最初的符号、文本模型。这个最初的符号性的文本模型是“金点子”向“金种子”转化的前提,全程金光闪闪、熠熠生辉。当然,这个从“完全无”到“金点子”,再从“金点子”到“金种子”的过程是极其复杂的,也是十分漫长的。有的要花费科学家毕生心血甚至是几代人的艰辛付出和不懈努力才能培育出一颗吸引全球的“金种子”来。
  
  科学家有了“金种子”,怎样才能发芽、茁壮成长、开花结果呢?怎样才能发挥它的价值为人类服务呢?我想这时就要有人“培育”出科研成果、就要有人“生产”出科技产品。就像一个农民,要在田地里播种出粮食来。就像一个果农,要在果园里浇灌出果实来。就像一个园丁,要在“菜园子”里培育出蔬菜来。从选择品种,到土地耕耘,然后再到通过播种、浇水、施肥、培育、采收等等一系列的劳作活动,人们将“金种子”变成了绚丽的“花朵”、沉甸甸的“粮食”、香甜的“瓜果”、各式的“蔬菜”等。
  
  当各类粮食摆在我们面前时……当各类果蔬摆在我们面前时,如何搭配才会更加趋于合理化、科学化,让大家获取更全面的营养?如何烧出不同口味的佳肴?这时候就需要“营养师”进行合理的、科学的搭配。“营养师”离“金种子”的“核”虽然比“果农”、“园丁”等又远了一些,处在更外一层,但他们仍需要了解各种食物的营养元素,还需要了解不同人体所需的不同的营养成分。然后由厨师按照营养师的“科学菜谱”进行烧制、烹饪,才能满足人们的健康需要。
  
  当然,有了一桌营养齐全又丰盛的菜肴仍然不够,还需要将菜肴告知大家,这时候就需要传播人了。记者、编辑、编剧、出版人等等,最后由他们通过各种媒介推广出去。
  
  纵观“金点子”、“果菜园”、“营养师”和“出版人”是科普工作中的几个重要环节,虽然有着先后的关系,却又像一辆“科普轿车”,是一个有机的不可分割的整体;横向来看处在不同环节群体的人分工不尽相同,没有协同机制,也没有畅通的沟通平台。因此,“俗科普”创作的重要性也就凸显了出来。
  
  “俗科普”创作不是进行低俗化的艺术创作、更不是哗众取宠。其实,“俗科普”创作就像去年辞世的具有“中国科普漫画第一人”之称的缪印堂先生说的那样,“俗科普”创作作者都要像缪印堂先生一样严格的要求自己,要能够准确的捕捉科学的要素与灵魂,要为“科学插上艺术的翅膀”而不懈努力。更要将乏味的、复杂化的各类科学知识进行简单化、艺术化的处理,用艺术的形式准确地表达出来,这样的要求是极其高和苛刻的;“俗科普”作品是文艺性与科学知识性融会贯通为一体的通俗易懂的艺术作品。因此,对“俗科普”创作作者的要求至少有两个方面。不但要具有某一个领域的科学基础知识,还要有很高的文学素养,然后才能很好地进行“俗科普”创作。
  
  同样,“俗科普”作品至少要具有四个方面的元素和特点。首先,要通俗易懂,老少皆宜。第二,要有某个领域的科学知识,具有科学性和新颖性。再者,要有易于传播的故事,具有浓厚的趣味性。最后,还要具有很强的文学艺术性,能够雅俗共赏、百读不厌。
  
  那么,怎样开展“俗科普”创作呢?“俗科普”创作在哪个环节开展比较更容易一些呢?笔者认为在“菜果园”和“营养师”两个环节上下功夫比较恰当。首先,科学家的精力、时间都是至上宝贵,能写出一篇正儿八经的论文已经十分了不起了。很多科学家潜心科研工作,有的达到痴迷的状态,连生活都忘记了料理,根本不可能花大量的时间运用艺术化的手法进行系统的艺术创作和描绘。甚至很多最初的科学意识流状态根本没有办法用语言解释清楚、用文字表达准确。因此,要想让极少数的优秀科学家们直接创作出优秀的具有文学艺术性的包涵科学知识的作品,难度是相当大的。大家要知道,要想创作出一部不朽的纯粹的文学性作品的难度都是非常高的了。一个优秀的科学家还能兼具很高的文学创作水平,这样的人应该是凤毛麟角、百年不遇。所以除了卞毓麟先生呼吁的优秀的科学家要进行塔尖式的导向性的“元科普”创作以外,还要有更多的非科学家的人参与科普艺术创作,双管齐下,丰富塔身、塔基,暂且称为“俗科普”创作,科普事业才会更加容易开展、才会枝繁叶茂、才会百花齐放、才会更加繁荣。另外,处在最后一个环节的记者、编辑、出版人等是成果的分享者、是成果的奔走相告者,不是科技产品的研发者、创造者,更不是作品的创作者。所以,处在“菜果园”和“营养师”这两个环节的群体与科学家走的比较近,他们具有一定的科学知识,也是第一次将“金种子”转换成大众能接受的产品的人,他们进行“俗科普”创作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从本质上来说,进行“俗科普”创作还需要“菜果园”型的作家。单单的科学家进行文学创作太困难,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就更难。单单的作家进行科普创作也太难,创作出优秀的科普文学巨著就更难。不论是“元科普”作品,还是“俗科普”作品,或是纯粹的文学作品,一旦失去趣味性、故事性、大众性、艺术性就味如嚼蜡一样乏味,很难得到自然的不断的传播。而真正的“菜果园”型的作家又是那样的稀缺,如何解决这样一个难题?笔者认为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要吸收大量的作家、引进艺术创作人才,改变现有的科普作家团队以科学家、科技工作者为主体的局面。当然,这需要科学界与文学界大胆尝试,作家与科学家可以进行联姻。不过,联姻还要有一套成熟的机制,为作家创造走进科学一线场所、了解科学知识的机会与平台。我想,让作家了解一门基础的科学知识去进行文学创作、文艺创作是有时间的,也是简易可行的,因为艺术创作是他们的主业。要一个科学家去学会艺术创作,再去花大量时间进行艺术创作似乎不太现实,毕竟他们的主要精力不能放在艺术创作上。我认为,作家一旦与科学家进行联姻或进行联创,作家们就会很快了解某个科学领域的基本知识、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就能发挥他们文学创作方面的特长、专长,为科学插上腾飞的艺术翅膀。他们很快就能从作家变成“菜果园”型的作家,其实也就是一个真正的不折不扣的“科普作家”。这样他们就会像“园丁”一样培育出耀眼的“科普之花”,就会像“营养师”一样烹饪出营养齐全、可口的“美味菜肴”。
  
  有了“俗科普”作品,不同的艺术创作人员才能够很快的接受与理解,并进行再次文艺创作,改编成剧本、改编成漫画,还可以改编成舞台剧、电视剧、电影、制作成动漫动画、拍摄成网络视频、制作成手机小视频等等;有了“俗科普”作品,大众才能更容易接受深奥的科学知识、高新科技产品,老百姓才能更容易理解科技理论知识、社会自然科学知识等等;有了“俗科普”作品,人们才会在茶余饭后进行不断的美谈、不断的传播等等,才能够迅速地提高我国的全民的科学素养、文化素养。(文/程中伟)


【返回顶部】【打印此页】【关闭窗口】
Copyright (C) 2013-2014 Changzhou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 Technology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常州市科学技术协会
地址:常州大庙弄32号  网站地图
电话:0519-86619627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99  苏ICP备0500361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