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月20日召开的2023“科创中国”年度会议上,中国科协正式发布2022年“科创中国”系列榜单。经初评、终评,遴选出先导技术榜、新锐企业榜、融通创新组织榜、创业就业先锋榜等项目410个。常州共有8家企业(项目)上榜,入选数量位列全省试点城市第一。
这8家企业(项目)分别是:中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有限公司《时速350公里“复兴号”动车组齿轮传动系统研发及应用》、清华大学、同方威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新鸿电子有限公司《基于碳纳米管冷阴极分布式X射线源的静态CT智能查验系统》入选“科创中国”先导技术榜(装备制造领域);常州第六元素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薄层石墨烯粉体的研发及产业化》入选“科创中国”先导技术榜(先进材料领域);江苏恒立液压科技有限公司、浙江大学《高动态数字先导独立控制多路阀》入选“科创中国”先导技术榜(产业基础领域);清华大学、中盐华能储能科技有限公司《压缩空气储能发电关键技术开发、装备优化设计及应用》入选“科创中国”先导技术榜(绿色低碳领域);万帮数字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江苏龙冶节能科技有限公司、常州益锐医疗器材有限公司入选“科创中国”2022新锐企业榜。
自入选“科创中国”试点城市以来,常州市坚持多措并举,着力打造试点建设常州样板,取得积极成效。2022年,常州市锚定“六个聚焦”,实施“六大创新行动”,推动试点建设向纵深发展。常州市在“科创中国”平台的总榜排名位列全国65家试点城市第五。
一是聚焦科创试点,开展“机制创新”引领行动。以“科创中国”试点建设列入市委深改委2022年工作要点和市委“532”发展战略重点项目(工作)为动力,召开“科创中国”试点工作推进会,重点实施“六大行动”推进试点建设。出台《科创常州专项行动计划》,重点扶持全市10个高端学术活动、3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3个科技服务站、2个科技经济融合示范项目,推进试点建设走深走实。
二是聚焦平台建设,开展“区域创新”提升行动。加快推进“科创中国”数字平台建设。加强与国家级、省级学会联系对接,与中国电工技术学会达成战略合作协议,推动总投资达1.9亿元的江苏中电线缆研究院落户金坛;推进常州达姆斯检测技术创建国家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产品检测中心;推动建成溧阳市智能无人装备产业创新中心(毛宁院士工作站)、新北区长三角碳纤维及复合材料技术创新中心等5家区域创新平台。
三是聚焦资源对接,开展“产业创新”推进行动。与中国检验检测学会、省能源研究会等20多个国家级和省级学会建立工作机制,推进中煤科工等单位设立6家科技服务站(已累计建立18家)。联合江南石墨烯研究院组织中国检验检测学会“科创中国”NQI先进碳材料产业科技服务团走访“两湖”创新区,对接碳材料企业检测、认证服务需求。联合省企业创新服务中心和省级学会提供“菜单式”服务,深入中国数字发展集团、江苏江南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等300多家企业开展对接。武进区成功入选2022年“科创江苏”试点区。
四是聚焦成果转化,开展“企业创新”孵化行动。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攻克产业关键核心技术为突破口,聚焦企业“卡脖子”难点和企业产品的重大创新,服务重大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全市13家企业(个人)、技术分别入选2021年、2022年度中国科协“科创中国”系列榜单;有22个项目入选2022年度“科创中国”科技服务团示范项目和“科创江苏”专项行动计划,3家单位入选首批“科创中国”创新基地,数量位居全省试点城市第一。实施“百场千企万人创新方法培训工程”,培训创新人才120名。
五是聚焦创新生态,开展“人才创业”助力行动。高质量承办“第九届江苏省青年科学家年会”。与省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中心签订人才和项目合作协议,汇聚海外高端创新资源助力我市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牵头组建“常州市海智引才联合体”,聘请6名“常州市海智大使”,重点引进“高精尖缺”关键人才。举办“科创中国”海智面对面品牌系列活动4场次,提供人才信息达400名、人才项目60个,翻番完成市委组织部下达的目标任务。发挥海智基地和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作用,累计引进海外合作企业232家,促成科技合作项目150个。
六是聚焦组织建设,开展“协同创新”融合行动。持续推进在企业设立科协组织,先后组建行业、产业、商会科协15家。在常州市绿色建筑产业商会成立省内首家商会科协;在常州市移动电子商务行业协会设立全省首家新就业劳动者(互联网营销师)科协组织。
2023年是“科创中国”试点建设的第三年,常州将在巩固前两年试点建设成果的基础上,聚焦全市大局、把准工作要点,联合各方面创新主体,做到创新资源,试点探索、组织创新、平台建设“三位一体”,擦亮“科创中国”品牌,打通成果转移转化堵点,促进区域产业创新升级,为奋力书写好中国式现代化常州答卷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