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常州被命名为全国首批“创新驱动示范市”。近日,这一国家级荣誉先后被写入2024年度常州市委、市政府工作报告,为“万亿之城再出发”的新蓝图增添了绚丽色彩。
常州自2021年5月入选“科创中国”试点城市以来,在中国科协、省科协的精心指导下,锚定一条主线,全力打好“三张牌”,广泛开展高端资源多维度合作,形成了资源汇聚创新发展的“新优势”,激活了全市高质量发展的“一池春水”。“全国创新驱动示范市”建设被市委确定为“改革名片提名”。市科协荣获全市综合考核第一等次、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先进集体,“科创面对面·赋能新发展”被表彰为市级机关党建品牌。
——一条主线,打好创新机制的“统筹牌”
锚定“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城市定位,强化组织领导,形成全市“一盘棋”推进试点建设的“新合力”。一是高效率启动。第一时间成立试点建设领导小组;第一时间出台了《常州市“科创中国”试点建设实施方案》;第一时间追加安排试点建设的专项预算。二是高规格推进。市委市政府将试点建设纳入全市深化改革重点项目,列为全市“532”发展战略重点工作,连续两年出台《“科创常州”专项行动计划》。三是高质量落实。建立健全覆盖试点工作各领域、组织运行各方面、推动落实各环节的制度机制。市委市政府定期对试点建设进行重点督导、推进落实。
——三个联合,打好创新发展的“资源牌”
聚焦重点产业,当好科技“红娘”,努力构建资源汇聚、高效服务科经融合发展的“新生态”。一是“会地联手”提振创新动力。依托23家国家、省级学会资源,完善引导机制,建立院士工作站、创新中心等项目39个。二是“会企联合”激发创新活力。引导高端资源下沉服务,围绕企业需求开展多层次互动对接,组织会企合作300余场。常州14家企业(项目)入选“科创中国”系列榜单,数量居全省试点城市第一。三是“会校联动”提升创新能力。借助国家、省级学会智力资源优势,与在常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建成会校合作项目19个。
——五项举措,打好创新驱动的“服务牌”
构建科创新格局,以“五个面对面”行动引领新发展,形成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的“新业态”。一是开展“学术交流面对面”。两年来,共主(承)办第二十届长三角科技论坛、未来能源大会等高端学术活动75场。2023年有124名两院院士来常开展学术交流、产业指导等,创历史之最。9篇科技工作者建议获市委主要领导批示。二是开展“技术攻关面对面”。连续两年发布“揭榜挂帅”科技攻关重大技术需求榜单,榜单项目共63项,张榜总额近2.3亿元。开展“技术经理人入企行动”,解决技术难题46项。常州2家企业分别荣获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科学技术特等奖和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三是开展“项目对接面对面”。聚焦新能源产业等战略性产业,全市275家科研单位进驻“科创中国”平台,发布技术需求5431个、发布成果11061个。推广应用中国科协科技信息成果库,形成成果案例115项,实现经济效益近10亿元。科技服务企业项目86篇应用成果案例被中国科协企业创新服务中心录用,其中优秀案例45篇,占全省近半。四是开展“人才引育面对面”。加快武进国家高新区等10家海智和离岸基地建设,建成国家级海智基地2家、省级海智基地5家、省级离岸基地3家,数量位居全省前列。常州西太湖科技产业园被命名为全国7个“海智国际研发社区”之一。加强优秀科技人物宣传,选树宣传年度科技人物和科技人物提名20名。两年多来,共资助市级青年托举人才75名,21名科技工作者入选“科创江苏”企业创新达人。五是开展“科学普及面对面”。在全省首创“弘扬科学家精神”道德讲堂,两年共组织22场。组织“院士进校园”活动,先后邀请了龙乐豪等20多位院士走进中小学校。编写出版《常州院士》,收录了77位常州籍院士的家国情怀故事。探索“双减”背景下“科学教育+”新模式,首创科学教育“四张清单”,常州在全国“馆校结合·科学教育”圆桌会议作经验交流。金坛区、武进区被评为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华罗庚纪念馆被评为全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全市具备科学素质公民比例超17%,排名全省前列。
|